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 )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四学生许倩倩最近忙着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 。
几次面试后,她觉得找工作其实并不难,但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比较难了 。一方面,需要考虑一个人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否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看社会为毕业生提供什么岗位或者社会更需要什么岗位,毕业生能否达到自己喜欢的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
在就业过程中,许倩倩明显觉得自己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 。在一些面试中,虽然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但他还是非常重视实践经验 。“学校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实践经验对一些企业来说是能力的象征 。”
比如她说在之前的一次面试中,招聘公司在招生简章中有明确的专业划分,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但是她的一个同学在面试中没有专业对口 。“她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面试的是营销策划的职位,但最终还是被录取了,因为她在营销策划方面有很多兼职经验和实习经验 。”
这段经历让她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毕业前应该多实践,多积累工作经验 。
由于是金融管理专业,她希望就业方向是天津和北京 。在工作中,她更注重工作带来的发展空,但工资也是考虑因素 。“因为每个人毕业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生存,我觉得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后续的发展 。”
“我希望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5000元左右 。”许巍说 。
采访人员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期望月薪5000-8000元,其次是80-10000元及以上,分别占27.25%和18.62% 。调查中,大学生更注重薪酬、发展空与同事相处的氛围,分别占82.82%、80.61%和69.32% 。
专家:毕业生要主动参与企业实习的实践,这样才能为成功求职增加砝码 。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认为,大学生普遍觉得就业形势严峻困难,是因为就业形势 。虽然近期持续好转,但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岗位有一定程度的萎缩 。同时,疫情过后,部分学生及其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更注重体制内的工作 。虽然竞争激烈,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存在“失业”和“待业”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求职焦虑的增加 。他们认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部分学生选择通过考研被动应对,“慢就业”“慢就业”现象趋于加剧 。
在就业导向型城市的选择上,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仍然是学生的相对偏好选择 。刘认为,从职业发展来看,大城市优质企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政策相对成熟,人才引进条件相对有利,生活支持相对便利,平台大,机会多,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职场转型,帮助他们适应职场节奏,拓宽职业视野 。但是大城市人才过于集中,学生在成长为人才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竞争和考验 。还存在人才本地过剩、学历过度消耗的现象,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初期的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毕业生要避免随大流,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为国家需要的地区和行业做出贡献,在青年奋斗中实现自我成就、贡献价值 。”
刘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关注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的问题 。一方面,类似的问题在社会招聘中屡见不鲜,但在校园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通常更关注学生的基本条件、能力、素质和发展潜力,因为他们面临的群体中同样缺乏经验 。另一方面,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就要真正利用好暑假等相对集中的空闲暇时间,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实践,增加工作经验,为自己成功求职增添砝码 。
(应受访者要求,蒙彬、邓玲玲、徐倩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