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心得感悟10篇( 五 )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能够让我看到近代一位哲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辨证认识和分析 。他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通晓的事理、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在书中一览无遗 。
骆玉明教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在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通过13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情况 。让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书结构严谨完整,骆老师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对人物风流的阐述很详尽深刻,独具特色 。而《老庄随谈》一书,骆老师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文字十分简练、流畅,可读性很强 。
刘强先生的《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精读人物篇》一书对人物的描述很生动,对人物的评价很精准,文字的表达很流畅幽默,可读性也很强 。
黄玉峰老师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一书是对“大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能够感受到他的“大爱”、“大智”、“大气” 。我被他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及执著进取、勤于笔耕、独立思考、真诚待学生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 。
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让我最欣赏和佩服的是他的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三以”读法以及对文本深入、仔细、严谨的挖掘和充满个性的解读 。
寒假读书心得感悟8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
还记得寒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上面有很多教育先锋者的名字,显得很严肃,那题目也让人觉得书的内容学术性很强 。虽然也是教育者,可看到纯理论,学术性很强的书还是会觉得头疼 。轻轻的翻开书本,看着“行走在守真归本的路上”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从批判到课堂教学重构”的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的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等等生动的例子,我被吸引住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沈红旗老师和苏静老师 。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今也有云“厚积薄发” 。沈红旗老师中学时期就阅读大量的名著,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 。因为书难买还抄了不少书,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 。高二暑期狂读《辞海》分册里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部分 。大一年级时,背熟一本成语词典 。大学4年,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和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 。他有句话正说明了他教学成功的关键: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 。年仅23岁的苏静老师,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她轻取一等奖第一名,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与潜在能力 。探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校读书时,苏静老师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担任青岛市中学生采访人员团团长 。中师二年级时,参加了山东大学古代艺术专业的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并且对古典诗词创作、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学等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参加12科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而且门门成绩优秀 。在大学专科学校一年级就读时,苏静老师成为惟一的双专学历生 。看着他们辉煌的过去,不禁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优秀的他们取得成功后仍在努力,那么渺小的我怎么还有唉声叹气的时间呢 。那么从现在开始积跬步、积小流吧 。
好书确实是一味心灵良药,它会教会我们,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人生的困难挑战,将帮助你仰头挺胸走出心灵困境 。
寒假读书心得感悟9
我们该怎样做教师,这是一个有关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也是教师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做到了爱每一个孩子?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 。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源于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师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情 。因此,我常常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做教师,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成为学生敬佩喜欢的老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