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面部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二 )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 。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 。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 。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 。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
【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之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
【单方验方】
1
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 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
2
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
3
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 。日服2次,每服10克 。温开水送服 。
4
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 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 12克,地龙15 25克,细辛3 6克 。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
5
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
6
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 。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 。每次服8片,每日3次 。大剂量,每次可服16 20片 。
7
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 。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