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眺什么意思是什么 独一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二 )


不旅行的波德莱尔却留给了我们一首《旅行》 (“Le Voyage”) , 这一名作曾作为再版《恶之花》的收尾之诗 , 也隐藏着空间隐喻的枢纽 。写作这首诗时 , 诗人正依靠母亲的资助 , 难得地离开巴黎 , 在翁弗勒尔海滨别墅小住 。对诗人来说 , 地图和风景画上的“宇宙”或“世界”既无比“伟大” , 又“何其区区” 。世人出于“欲望”而出发 , 固然是追求爱、光荣、幸福和“黄金乡” 。但面对大海 , 诗人写道:“真正的旅行家们乃是为旅游/而旅游的人 。”如果说“为艺术而艺术”是波德莱尔时代最为重要的文艺争议 , 那么“为旅游而旅游”则代表了对旅行这一原型的根本性认识 。旅行不是为了到达 , 甚至无关乎目的地:“……它的目标常变化无常 , /也许到处都可以……”吊诡的是 ,  “异域风情”强调“异” , 但却早已“轻车熟路”地成了法国文学中的一大程式(以至于蒙田散文中已有对这一文化定式的人类学反思) , 波德莱尔这首诗似乎故意要落入“俗套” , 又把“风情”发挥到极致 , 反转到极点 。从意大利到中国 , 从乌托邦伊加利亚到死后的“冥国” , 诗人望着桅杆 , 听着涛声 , 但还没有出发 , 就已经心如明镜 , 知道“从旅行中获得的知识是多么酸辛”——不过一份“全球的永不变的报告书” 。难怪一个世纪后的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vi-Strauss)会在《忧郁的热带》一开篇便说“我厌恶旅行” 。人们逃避单调 , 却又收获了厌倦 。在结尾 , 诗人仍要我们去“未知”中寻找“新” , 这一冲动会在本雅明的《经验与贫乏》一文中得到反响 。但诗人自己又少一点“积极性” , 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旅行航线上 , 老船长都是“死亡” 。顺便一提 , 这首诗赠给同代文人马克西姆·迪康 , 而迪康则曾这样评说波德莱尔: “外部世界难以提起他的兴趣 。”原来 , 旅行都是“内心戏” , 而唯一和最终的出发 , 便是死亡的航程——那是驶向“世界之外”吗?空间的隐喻即旅行的反讽 。
更为著名的还有《邀游》 (“L’ invitation au voyage”)这首短诗 , 标题直译便是“旅行邀请” 。诗中 , “我”邀请“你”去旅行 。受邀之“你”是一位被唤作“我的孩子 , 我的妹妹”的女性 , 旅行的目的地是一片想象中的国土 , 那里只有“秩序和美 , /豪华、宁静和肉感” 。其中“豪华、宁静和肉感” (“luxe,calme et volupt?”)一句极为出名 , 成为了“乌托邦”或“生活在别处”的标语乃至法语成语 。全诗的关键在于 , 作为旅行目的地的远方乐土 , 其实正是欲望对象(“你”)的投影和镜像:
在那个像你
一样的国土里 , 
……
多神秘 , 像你
不忠的眸子……
(《恶之花·邀游》)
“我”真的要去一个真的丰饶远方吗?那远方来自想象的梦幻 , 那远方便是“你” , 而“你”本身便是目的地 。“我”要邀请“你”成为我的理想和乌托邦 , 并和“我”一同前往 。
无独有偶 , 在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我们会发现一首同题《邀游》 。这样的同题既是重写又是变奏 , 而且 , 散文化也是反讽的深化 。在保罗·德曼看来 , 从诗到散文诗 , 这构成了诗歌语言本身的一次旅行 , 一次反讽的旅行:诗不可能再以诗的面目出现 , 诗意必须“译”为散文体 。按照这一思路 , 诗歌的旅行邀请 , 最终也只能在散文中复沓 。散文诗《邀游》在情境构架上和诗体《邀游》上并无二致 , 但细节大为丰富 , 铺陈开来:
那里真是个安乐乡 , 一切都很美丽、富饶、宁静 , 令人满意;那里 , 豪华乐于反映在整然有序之中;那里生活是富足的……那里 , 一切都像你 , 我的亲爱的天使 。
……
无与伦比的花 , 被重新发现的郁金香 , 含有寓意的大丽花 , 你应该去生长和开花的地方 , 不就在那里 , 不就在那如此宁静 , 如此梦幻般美丽的国土上吗?你不会在那里被镶进你的同类之中 , 你不能……在你自己的感应物之中照看你自己的影子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