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 。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3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高三物理第一轮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高三物理教案第五章4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推荐阅读
- 2022最新高三励志班级口号 2022最新高三励志演讲稿
-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称地球在发展初期曾是一个“地狱般的地方” ...
- 9月4日 滁州主城区第一轮区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2022走进武汉科学技术馆中考物理题寻踪在哪看
-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例题
- 世界上最矮的超模,戴文·青木身高三国混血美女
- 氨的性质氨的性质是什么
- 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
- 三九天吃什么补身体高三学生 三九天吃什么补身体
- 高三数学怎么快速提高 快速提高高考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