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暮雪下辕门,纷纷暮雪下辕门后面是什么?( 三 )


【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
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 *** ,也不乏浪漫手法 。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 。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 。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 。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 。因而自当时起就有"高岑"之并称 。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 。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 。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 。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 。
[简要评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 。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 。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 。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 。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 。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 。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 。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 。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 。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 。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 。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
【诗歌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