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通用教学反思范例( 二 )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但在我所教的三个班级中,都存在有十几个学生做作业时态度较差,对于知识公式的应用的基础题不记知识和公式,随心所欲瞎做,填空和选择随便乱写,而对于实验和计算就干脆不做,上课时,尽管把是什么知识?怎样使用知识解决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但学生也不改,这种情况一直在困扰着我,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今后还需在这方面加以研究,力争找到解决的方法 。

4、一组题目解完后,应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用到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
5、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 。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
初中物理教师通用教学反思范例2
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 。尽管物理学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到教材的编写都进行了多方位尝试,降低了难度,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仍没有根本性改变 。学生在初学物理时,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中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越来越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教师是值得反思的 。在教学中,你是否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否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要求了学生要“咬文嚼字”;是否充分发挥了探究性活动的学习的作用,就以上几点,我作了以下反思 。
反思之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展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课改精神,那么物理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会接踵而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教师的备课与原授课思路和改变,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改变等等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学,珍惜每次培训机会 。只有自己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应对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
反思之二: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更自然地走进物理 。物理学是有趣的,物理学也是有用的. 。在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桌面有一大片水,透过水面看字,则字的大小不变,为什么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再透过水看字,就能看到放大的字 。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得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又如在学习《电阻和变阻器》这一节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幕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就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完理论课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或家中)亲手做一下实验,验证一下所学的知识,不但能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
反思之三: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也要“咬文嚼字” 。这样才能把物理知识掌握牢、掌握透,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因为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或名词、术语往往只是一字之别,这样貌似相同,实质却大相径庭 。如“物体的质量”的物体与“物质的密度”的物质 。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的空间的个体,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粗心的学生往往认为它们没有什么不同,不太考究的教师在口语中对些也往往不分,认真体会知道它们含义相差甚远 。只有认真的咀嚼后,把“物体”与“物质”区分开来,对“物质的密度”和“物体的质量”才能有真正的理解 。再如: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把定律的表述成“一段导体的电阻,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表面看,此说法与定律的表述只是“电流”与“电阻”的用词对调了位置;从数学角度来看也无误,因为由定律的表达式I=U/R,用等式变形的知识易推出R=U/I 。但细心咀嚼不难得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大小无关,R=U/I只是计算R的表达式,不能反映出物理规律 。总之我们在学习中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都认真研读,仔细推敲,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