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乌军承认俄军在巴赫穆特之战中取得进展( 二 )


相比之下 , 士兵们背包里的睡袋和地垫 , 以及罐头、果汁和能量饮料或许还更重要一些 。在阴冷潮湿枯燥的战壕里撑过一整个没有暖气的漫长冬季后 , 坚守巴赫穆特的乌克兰士兵已经筋疲力尽 。如果没有足够热量的食物和能睡个好觉的方法 , 当地守军的崩溃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
“他们并非没有战斗的动力 , 但他们太累了 。”经常在前线与后方穿梭的装甲车司机谢尔盖说 , 他经常从战场上接走累垮的乌克兰士兵 , “每天都在下雪或下雨” 。
俄乌在巴赫穆特的激战始于去年8月 , 在反复拉扯后 , 双方的战斗模式从最初的大开大合 , 沦为与一战西线极为相似的堑壕战 。无论是普通的军车还是步行的士兵 , 总是时不时要陷进泥地里 , 即便是履带式坦克与装甲车 , 发动机的故障率与油耗也都有明显上升 。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 , 防守方占有天然的优势 , 进攻根本无从谈起 。
但几个月来 , 在这片被双方士兵称为“真正的地狱”的地方 , 俄军仍冒着漫天的炮火和乌军的顽强抵抗缓慢推进 。北约日前警告 , 巴赫穆特可能在几天内易手 。俄罗斯雇佣军瓦格纳集团则已经宣布在俄罗斯全境募兵 , 以填补战场空缺 。
当这批乌克兰援兵挣扎着穿过灌木丛 , 抵达距离俄军不到2公里的阵地时 , 他们看到了积水深可及腰的战壕 , 看到了只有蜡烛照明的昏暗阴冷的地堡 。“我们不需要这场战争 。”其中一名士兵说 , “我认为俄罗斯人也不需要 。”
乌克兰:像回到中世纪
对于进入巴赫穆特的士兵来说 , 未来看起来很黯淡 。但在巴赫穆特之外 , 由数百座城市和小镇构成了一道双方对峙的前线 , 北至顿巴斯 , 南到赫尔松 , 战壕、河流和其他屏障绵延约1000公里 。而在这条对峙线后方 , 俄乌两国人民对这场冲突有着各自的理解与感受 。
普热梅希尔是波兰东南部的军事重镇 , 距离乌克兰西部主要城市利沃夫不足100公里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 , 来自乌克兰的难民几乎可以免费前往欧洲所有国家 。而在冲突持续一年之后 , 从普热梅希尔开往德国汉诺威的列车是乌克兰难民仅有的免费列车 。
这趟每两天一班的列车 , 由被乌克兰质疑“亲俄”的德国政府承担费用 。虽然专供难民使用 , 但要登上这班列车并不容易 。

外媒:乌军承认俄军在巴赫穆特之战中取得进展

文章插图



基辅第聂伯河沿岸的街区沉寂无光 。图源:GJ
2月底的一晚 , 在混乱的普热梅希尔车站大厅里 , 来自乌东地区北顿涅茨克市的亚历山大·赫拉巴尔丘克和妻子以及三个孩子幸运地拿到了代表登车资格的腕带 , 另一个从巴赫穆特附近村子逃出来的难民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2个小时后 , 赫拉巴尔丘克一家和其他二百多名难民挤上了火车 , 开始了16个小时的旅程 。至于归乡需要多久 , 没人知道 。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一份报告显示 , 截至今年年初 , 已经有540多万乌克兰人在国内流离失所 , 810万乌克兰人在欧洲各国沦为难民——这两个数字都是欧洲自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 。
选择留下的乌克兰民众 , 生活也早已变得陌生 。自去年克里米亚大桥遭遇袭击后 , 乌克兰境内基础设施频频遭遇袭击 , 用基辅市民的话说 , “生活像是回到了中世纪” 。
在白天 , 生活似乎还一如既往;可一到晚上 , 城市就笼罩在黑暗中 。夜间车祸率飙升 , 父母纷纷给孩子穿上反光衣 。为了避免能源系统彻底崩溃 , 乌克兰被迫在全国实施电力配给 , 分区轮流停电 , 其中首都基辅的居民社区一度每天停电12小时 。有时停电时间过久 , 冰箱里的食物还会变质 , 家里更谈不上供暖 。
在基辅以东的广大地区 , 人们对冲突造成的撕裂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58岁的莫洛斯基尼是一名大巴司机 , 生活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 , 母亲是乌克兰人 , 父亲是俄罗斯人 , 苏联时期他曾经在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当兵 。与当地大多数人一样 , 莫洛斯基尼在俄乌两国都有亲戚 , 在战前经常串门 。但自从冲突开始后 , 他与生活在俄罗斯的家人便断了联系 。他说:“我不想探听他们 , 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还会再见他们 。我们不再是一家人了 , 彻底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