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三般认为,陕西关中是皮影戏的发源地 。2011年,中国皮影戏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十)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 。
而净、丑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丑行,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
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一般来说,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盒直爽;白色的代表奸诈、狠毒、阴险蓝色的代表刚强、晓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黄色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毅、刚正威严;金银色的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
(十一)竹刻
竹刻,传统民间雕刻艺术,通常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 。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另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 。
2006年,竹刻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云南民间美术
(一)腾冲皮影
腾冲皮影是一种云南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传统艺术形式 。相传在明初时期皮影由来自江南湖广、四川等地屯军边疆的移民带到腾冲 。当地称之为“灯影子”“皮人戏”“土电影” 。
皮影多以牛皮制成,形体较大,高约50厘米,造型朴实,圆线用得多 。在唱腔上,腾冲皮影戏分为东腔和西腔 。东腔出自东练(洞山、勐连一带),以图像高大、旋律优雅、气氛庄重闻名;西腔出自西练(固东、明光、瑞滇一带),以图像精巧、节奏明快、情绪昂扬著称 。
腾冲皮影戏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马腔、碱云腔、悲板等 。天代爽皮影剧善于表演古代战争神话故事,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 。腾冲皮影剧目丰富,尤以三国戏、封神戏、水浒戏、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说唐》《杨门女将》等 。
(二)云南傩面具
傩戏活动是明代传入云南地区的 。云南从中原文化的交流转而成为与东部文化及巴蜀文化的交流,其中包括傩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从云南的傩文化身上看到加工的痕迹,这种痕迹使云南傩文化有了不同于川桂傩文化的审美特征:①民俗性,民俗性是云南傩面具最突出的特征;②狞厉美,云南傩面具的狞厉美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色彩来体现的;③脸谱化,面具与脸谱作为人类面部化妆的两种基本手段,大体上同时出现 。
有的傩面具,完全按照戏曲脸谱加以涂绘,如云南关索戏;有的则借鉴吸收脸谱的构思加以创新,如彝族面具、傣族孔雀舞面具等 。
从表现手法和效果看,尽管云南傩面具的制作及表现形式有许多细致的讲究,脸谱的寓意有褒贬之分,但从技术手段来说,却都是以破坏或违背自然美为表现方式,以背离大众爱美之心的现实标准为宗旨 。
从大众审美角度说,云南各民族的傩面具是有意识扬丑避美、追求丑、表现丑 。傩戏作为平民大众的欣赏艺术,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欣赏者的理解和接受 。箱部
(三)云南瓦当
定山的料人文臭相面良出司班云南出现瓦当时间较晚,据史料考证,西汉以前云南没有瓦当 。
大约在8世纪唐代南诏时期,南诏国(8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派兵攻打四川,俘获大批工匠,内地的造瓦工艺因此传入了南诏国,瓦当大概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云南 。
云南瓦当的造型特征为圆形居多,扇形、蝴蝶形、三角形次之,半圆形的瓦当很少 。云南瓦当的材质主要分为琉璃瓦和青瓦两大类 。
推荐阅读
- 民间传统艺术有哪些 传统艺术有哪些
- 中国大妈买的是纸黄金吗
-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 中国戏剧有哪些
- 中国合伙人语录梦想 中国合伙人语录
- 一百年前的中国什么样子 一百年前的中国什么样
- 中国四大名山和五岳分别是 四大名山和五岳分别是
- 中国哪些省份是北方和南方
- 中部七省是哪几个省? 中部六省是哪几个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基本操作流程 农发行如何促进贷款增长
- 当年韦德来中国做活动在ktv唱歌很嗨,但工作人员上的果盘里有西瓜,韦德大怒,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