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学读后感 经典文学读后感5篇( 二 )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__,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 。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 。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 。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 。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 。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 。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 。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 。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 。
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 。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 。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 。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
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经典文学读后感4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齐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 。骆驼祥子 。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我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我的车 。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我的车,他能够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能够想怎样拉就怎样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 。祥子历尽艰辛逃回了北平,在“仁和车厂”压抑着满腔的悲怆和痛苦,继续拉着车 。千辛万苦,当他最后在一个平和善良的人家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拉包月车的工作后,又因为雇主被特务盯上而被反动政府的侦探以“买命”的名义榨取了他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同时也丢了那份安定的工作 。应对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依然骄傲的抬着头 。他是年轻气盛,高大健壮的祥子啊!怎样能这么轻易的被困难__ 。他不肯屈服 。他要用自我的力气、自我的血、自我的汗来挣出自我和妻子虎妞的饭钱!虎妞以低价为祥子买了一辆车,可本以为又回到从前的祥子却又不得不因为虎妞的丧事而再把车卖掉 。
祥子是个善良正直但很要强、肯奋斗的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有了自我的车就有了一切”他所梦想的但是是以自我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 。无数的打击、挫折,最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 。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能够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 。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内含一些公理 。”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