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个人简介( 二 )


在任湖南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他深入民间调查沿河两岸护堤,筑堤防汛情况,任用能吏,身先士率奔波于护堤防汛前沿,组织民众筑堤、护堤 。并沿堤种植柳树以固堤 。黄河泛滥,百万生灵在汪洋大海中漂流、挣扎、呼号,他带领水师兵将在滚滚洪流中救援百姓 。一面测量水势,踏勘地形拟订疏流筑堤方案,新筑大堤 。在这如此浩大的赈灾筑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挥调度有方,在历年防汛护堤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

他两任四川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金川十数年战乱之苦,经济箫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
乾隆55年授职兵部尚书,因年老多病,数次上 书朝廷,得到乾隆帝恩准,于次年辞仕还乡 。
修建书院 重视教育
读书不多的李世杰在为政期间,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大有长进,以致史家都不得不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 。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视教育 。在任镇江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
他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外地为官数十年,却时时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乾隆44年(1779年)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在东门狮山麓下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首开黔西创办书院的先河 。同时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食宿 。在他的大力倡导和影响下,黔西有识士绅纷纷解囊,筹资相继办起了几个书院、学堂,推动了黔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就在他因病告老还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 。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程资匮乏而贻误考期 。更为贫穷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望京兴叹,也因之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 。他面奏乾隆帝备说其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 。乾隆帝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乾廷紧急文书)资送 。”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他告老还乡后,不顾年高体弱,为家乡教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养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献在兴教助学,美化家园等方面 。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兴教办学之事,希望洪亮吉为贵州的教育事业竟心尽力,力争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
恭勤贤良 百世留芳

李世杰从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能政绩卓著,受民众拥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间的封疆大臣中实属少见 。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绩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郎潜纪闻》曰:“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 。
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为本,重调查研究,实行一系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 。他恪尽职守,为政清廉,惩腐治贪决不手软 。当他在镇江离任时,沿途百姓洒泪相送,称他为“李青天” 。在清代,有史学家把他比喻为汉朝名吏“仇览”、“朱邑”和西周贤相“召伯、甘棠” 。
乾隆59(1794)年,李世杰因病在黔西逝世,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 。乾隆帝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并荣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荣 。乾隆帝还书御祭文纪念他一生的功绩,称赞他为“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 。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称敏练,性本公廉”……对他一生为官的政绩德操作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60年,经贵州巡抚冯光熊奏请,入祀贤良词 。
李世杰留下的遗著有《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及几篇序记,可惜大都遗失 。
【李世杰个人简介】分类百科网为您提供贵州省毕节黔西市知名人物“李世杰”详细资料,上分类号了解更多名人简历,名人资料,欢迎提供更多李世杰相关信息,本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误差,请联系作者更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