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知识小故事300字 消防安全知识的小故事( 三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消防要以“防”为主,以“消”作补救措施 。
我国的《新消防法》第二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是这个故事内涵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消防小故事 、从望火楼到119
我国古代的“望火楼”,最早出现在宋代 。当时望火楼下驻扎有部队,专门负责城中的救火工作,被称为“潜火队” 。一旦城中发生了火灾,望火楼上专门负责了望的人立刻向楼下报警,军队就立即出动灭火 。
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有20余处望火楼;甚至在一些村镇都建有望火楼 。
望火楼到了清朝又叫“警钟楼” 。1908年,上海的救火联合会集资兴建了当时我国最高的一座警钟楼,高约为35米 。除了建警钟楼外,许多城镇还利用城门楼、钟鼓楼来了望火警 。这些城楼、钟鼓楼大多建得很高,站在上面,可以把全城看的清清楚楚 。
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上有一座1909年建成的济水塔,当时是武汉最高的建筑,顶层用作了望火警 。这“警钟楼”上有口钟,是专门用来报火警的 。这钟可不能乱敲!城里依照街巷的分布划分了9个区域,发现哪里失火,首先要先敲钟30下,然后,再按那个失火地区的编号敲几下,通知人们前去那里救火 。
除了敲钟外,塔顶还要挂红旗,通告人们发生了火灾 。当然,晚上就必须挂红灯笼了 。
“警钟楼”是当时最实用的火灾报警方式 。直到电话出现,才为及时报告火警和受理火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玉溪 300秒钟完成生死营救 8月21日下午5时左右,新平县马家箐居民小区发生液化气泄露事故 。
险情就是命令 。两辆消防车和12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
液化气的泄露源在6楼一居民家里,该住户的门窗紧闭,屋内有一妇女被困,分析这名妇女有自杀嫌疑 。掌握情况后,指挥员下令将单元内的其他13户居民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4名消防官兵组成救援除险组除险,其余人员现场警戒和巡逻,防止周边500米内出现火源和排除一切有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 。
救援队员迅速由7楼通过软梯和安全绳下降到事发点6楼,刚到窗前,就见屋里躺着一名女子,已无知觉 。救援队员破窗而入,首先关闭管道阀门排除险情,继而对女子进行紧急救护 。
因女子呼吸液化气体时间过长,且割腕自杀,流血过多,生命垂危 。没有更多的犹豫,救援队员立即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地带,进行伤口包扎,心肺复苏抢救,在医院救援人员到来时,伤员经官兵的即时抢救开始慢慢苏醒 。
此次救援任务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因消防大队官兵的及时赶到和处置,挽回了一条生命,排除了威胁其他13户邻里住户安全的险情 。文山 冷却保护遇险液化罐车 8月21日下午,一辆装载8.25吨液化石油气的槽车从昆明行驶至西畴县兴街镇小寨村旁时,因道路狭窄、下雨路滑侧翻在路边农田 。
西畴县消防大队7名官兵驾驶一辆水罐消防车赶赴现场 。在现场,消防官兵立即划定警戒范围,并利用兴街镇义务消防队140水罐车对槽车进行冷却保护 。
经检查,槽车上的液化气罐无泄漏,但翻车地点狭窄,一旦处置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于吊车一时无法就位,须昆明支援,指挥部决定由消防官兵驻守事故现场 。
为控制事态发展,官兵将棉被浸湿包在车上的气罐上以防罐体温度升高,并随时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发生 。第二日上午,增援吊车抵达现场将槽车顺利起吊,整个排险过程中无人员伤亡、罐体未发生泄漏 。
全体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昼夜警戒、冷却、看守、观察翻倒的槽车,为事故的顺利处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2008年2月,乌鲁木齐市德汇商场发生了大火,正是过年时间,消防干部和战士接到了命令,都返回了部队 。
一个消防干部(记不起他的名字了)也同样接到了命令,他的母亲给他下了碗面条,他接到手机上的指令,说有任务,我要回队了 。他的父亲知道孩子的工作性质,但好象预感什么,说吃了再走吧 。但他说没时间 。肩上承担着人民的责任,让他奔向工作岗位 。“没时间” 。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好一句话 。在那场大火中,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他的丧礼上,有许多不认识他的人积满了灵堂,都满含眼泪目送他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敬仰的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