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来历及养生要点( 二 )


2、立夏蛋
一些地区每到立夏的时候,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大家认为在立夏吃鸡蛋能够强健身体 。立夏蛋也是立夏有代表性的食物 。立夏前一天,人们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这个时候人们会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然后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 。
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 。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
3、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阳传统的小吃,属于立夏节食品 。此小吃是耒阳饮食一绝 。耒阳人历来重视农桑活动,对二十四个节气特别敏感 。每个节气将临,人们总爱通过一些祭祀形式个应节食品,直观、形象地互相提醒不忘农事,不误农时,从美食中享生活的乐趣 。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时节,农作辛苦,各家各户就熬制立夏粥,以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 。立夏粥是用大米作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丝、干笋、香椿、猪杂、红枣、豌豆、豆芽、鸡蛋等十几种佐料熬制而成 。起锅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邻里之间,互相赠送,一来展示自己的手艺,二来融洽感情 。遗憾的是,立夏粥只有立夏时节才能吃到 。要是耒阳人能够把这道美味发扬光大,在每个节气都做,甚至变成酒店的常用美食,一定大受欢迎的 。
4、乌米饭
乌米饭原为中国民间节日食品,唐代即有 。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
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乌饭节 。民间传说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吃到饭,想办法用南烛叶捣汁染米,煮成乌饭送去,饿鬼们不敢吃那乌饭 。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老百姓年年吃乌饭,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本草新编》记载:南烛叶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 。
5、麦蚕
青麦团即青麦蚕,通东话中称为冷稹,属于沙地人家(今江苏省海门市及启东市)传统的小吃 。如今,这种小吃不多见,做的人也越来越少 。旧时 。农家普遍生活困苦,每到“神仙难过”的二三月间.家里的粮食差不多已吃光了,于是便把田里的青麦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麦籽,吹去麦壳,然后下锅炒熟起锅 。再次弄净麦壳(因为麦壳一次去不净) 。下锅炒熟后,趁热用石磨将麦粒磨成细细的麦条儿 。因其形似幼蚕,沙地人便称之为麦蚕 。
6、脚骨笋
立夏时节,宁波人喜欢吃脚骨笋,这种细长的野竹笋,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征 。宁波人叫“脚骨笋”,奉化人叫母笋,是一种野生山笋,味道特别好 。
传说立夏的时候吃,可以像竹笋一样日日生长,宁波有一句老话说的,“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 。
7、七家粥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
8、七家茶
杭州旧俗,立夏日烹新茶餽亲戚邻居,称七家茶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
9、光饼
在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烙馍”) 。它是将面团和好、切块、搓圆压扁,然后刷水贴在炭炉烧烤 。有甜的、有咸的、有不甜也不咸的,外观、色泽、大小都与福州光饼一模一样,只是少了饼中心用以穿线的那个孔 。
唐代光州,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 。可以推断,自从唐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而称“光饼” 。“光饼”是福州传统名点,古时,福州书生晋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