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交往小知识( 三 )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心理构架决定着你的人际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
而他的学生舒茨则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 。这一观点对指导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
参不参加群体游戏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家庭两个孩子是少的,三四个是普遍的 。用不着大人过多地费心,兄弟姐妹间就会苦乐同享相互照顾,而且还是很好的玩伴 。
曾粗略地算过儿时居住的那个四层十几户人家的单元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来有四十来个 。大院有近三十个单元,想玩什么游戏随便一招呼就会有十几个孩子跑出来响应 。
女孩们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们在开开心心的打杀中受伤挂彩也是常有的事 。那会儿的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小伙伴和做游戏 。
不过与热热闹闹、不知道什么叫郁闷的孩子们相比,那些为数极少的独生子女们,以及被父母关在家里的“乖宝贝”们,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为这些孩子的脸上往往缺少一种灿烂,多了一点孤寂带来的郁闷,而在待人接物时他们也常打出一块“不合群”的招牌 。包容于群体之中是人际交往需求的根基 的确,每个成年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儿时的印迹 。
独生子女及倍受溺爱的孩子,在长辈、父母的娇宠下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他们一旦走出家门步入群体之中,其内心的感受是会相当复杂的 。他们一方面在本能无意识的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 。
由于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集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集体 。当他们走入社会,常会在活动中感到十分困难,而不能成为“社会活动家” 。
因为他们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包容在群体之中,也没有把群体作为生命中的依托,而是把自己孤独地悬挂在了半空中——身悬心空也就没有了根基 。包容行为的主动型与被动型之差异 舒茨把人际包容的心理需求倾向的行为表现,按人格特质分为主动型包容与被动型包容 。
具有主动包容行为类型的人能主动与他人交往,能坦然共处于群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或合作性的工作,在交往中能主动定位于某一角色,灵活地随群体的动态变迁而不断变换不同的角色,能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态度是合群附众,求同存异 。具有被动包容行为类型的人常常表现为少言寡语 。
这应归咎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经历;归咎于其成长环境中人际关系过于单一,没有机会接受各种不同人际交往刺激的训练 。他们一旦步入社会,便会疏远人群,若被迫参加某一组织或活动,也不能主动地选定自己适当的角色,在独来独往中被动地期待和感受群体的包容 。
他们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于群体之中时,又往往是处于缄默孤癖之境地 。同一场合中,有尽兴的,有不尽兴的 参加各类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聚会时,总会发现有些人在活动中,向来是情绪饱满、畅所欲言,而且善于调节和活跃气氛;有些人习惯没精打采、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让组织者很是尴尬,不知他愉快呢,还是不愉快;还有些人则借机宣泄,借酒撒疯,又摔又砸,又哭又闹,惹人生厌 。
能量的释放是人际交往的情感需求 情绪情感是人际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在情绪反应中,通过面部表情、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来实现信息传递并达到互相了解 。
一个人哭,发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号;一个人笑,发出的是愉快、幸福的信号 。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能量在无意中的释放,而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