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明的诗和文章有哪些?( 二 )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 , 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 , 一来歇歇脚 , 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 , 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 , 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 , 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 , 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 ,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 , “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 , 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 但是以“行动”为答复 ,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
“遥” , 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 , 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 , 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 , 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离遥远 , 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 , 若真的就在眼前 , 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 , 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 , 不言而喻 , 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 , 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 , 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 , 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 , 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 , 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 , 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
古人曾说过 , 好的诗 , 能够“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 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 , 在一定意义上 , 也是当之无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