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卫生小常识 家里卫生小常识( 二 )


12.用废旧日光灯管晾毛巾:有的家庭用废旧日光灯管晾毛巾或手帕,认为很卫生 。殊不知,灯管两端被锈蚀或灯管本身有裂缝,管内的水银、荧光粉及少量氨气等有毒物质就会逐渐渗出或挥发,污染毛巾或手帕,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
若进入眼睛,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这些有毒物质还会污染室内空气,引起慢性中毒 。
13.酒后、饭后立即洗澡:患有心脏病的人酒后立即用凉水洗澡,会因心脏负担过重而导致死亡 。即使是正常人,也不宜饭后立即洗澡 。
因为洗澡时会使四肢和体表的血流量增加,而减少胃肠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14.有痰不吐: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应当弃之 。
但有痰不吐,咽到肚子里,也是不好的习惯 。因为这样做会将痰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幼虫食入体内,发生相应的感染甚至疾病 。
15.牙刷头倒放在杯内:刷牙后,将牙刷头朝下放在洗漱杯内,牙刷间的一些食物残渣便成为细菌的营养源,得以使其大量繁殖 。再刷牙时,牙刷中的细菌及其分解产物就有可能侵入体内,进而影响健康 。
15.用公用香皂洗手:用香皂洗手是为了清洁卫生,但如果你是用公共场所洗手间的香皂洗手,那结果可能恰好相反 。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共用一块香皂,使细菌、病毒有了传染 。
《文明卫生好习惯》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
4、做好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及环境消毒工作 。
5、加强教室、学生宿舍等场所的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换气工作,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患者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多锻炼,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
8、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损坏公共设施 。
9、不乱穿公路,不践踏绿地,不闯红灯 。
一、饭前、便后要洗手: 手是人体的“外交器官”,人们的一切“外事活动”,它都一马当先,比如从事各种劳动、到垃圾、刷痰盂、洗脚、穿鞋、搽大便等,都要用手来完成 。
因此,手就容易粘染上许多病原体微生物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只没有洗过的手,至少含有4万~40万个细菌 。
指甲缝里更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一个指甲缝里可藏细菌38亿之多 。另外有人作过一个试验,急性痢疾病人用5~8层卫生纸,痢疾杆菌还能渗透到手上,痢疾杆菌在手上可存活3天 。
流感病毒可在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天 。因此,手是很脏的 。
而且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执行任务,手经常接触一些物品,都会把手弄脏 。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致病微生物便来到你的手上 。
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病从口入” 。所以要养成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劳动后洗手的习惯 。
洗手可除掉粘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冲洗,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 。洗手中应注意不能几人同用一盆水,以免交叉感染,互相传播疾病,时间应超过15秒 。
二、不随地吐痰、甩鼻涕: 痰是呼吸道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借咳嗽动作排出体外 。吐痰人人皆会,但不一定都具备良好的吐痰方式 。
有些人不注意保持环境,有痰随地吐,鼻涕甩一地,既影响卫生又有损个人形象 。有些所谓“爱卫生”的人,将痰吐在地上,用脚上穿的鞋一抹,以为看不见痰迹就算干净了,就不妨碍卫生和健康了 。
殊不知痰液中含有几百万个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 。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如肺结核、流感、流脑等病人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更多,前期流行的“非典”更是如此 。
有人检验一口痰,发现含有几十万个细菌 。在人们最讨厌的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中,能找到几百万个结核杆菌 。
如果把谈液吐在地上,当痰液干燥后,细菌便随尘土飞扬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样的尘埃,就有可能得呼吸道疾病 。因此,人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