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影中保研碰撞有没有充值?独家揭秘背后真相( 二 )


第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不是C-IASI控制主体 。虽然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有限公司,而出资比例分别为65%、35%,貌似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占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C-IASI的90%工作量(包括试验规程、评价规则、选车购车、碰撞试验场和设备、主要试验执行和成绩评定等)都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名头大于实际 。特别是在消费者最关心的车内乘员安全(含25%偏置碰、侧碰、车顶静压等关重环节)的测试和成绩评定,全部是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重庆基地独立进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有限公司只负责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的测试和成绩评价 。所以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质上讲,是很难对车内乘员安全的测评起到多大的成绩左右作用 。
第三,中国汽研和广汽集团的股权关系是“没有关系” 。网传报道中,中国汽研和广汽集团均持有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5.56%的股权,但两者同时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权,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有股权关系 。在上面第一点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投资了京东又投资了阿里,两家就穿一条裤子了?再继续深究,两家共同投资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背景是因为工信部牵头,集结21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单位合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每家平均出资5000万元 。如果这都能扯上关系,那中国汽车工业就别谈什么竞争了,大家都是一伙的,同吃一锅饭 。
所以,细究下来,中保研和广汽集团的裙带关系其实完全站不住脚 。
二、皓影成绩到底有没有水分?
【皓影中保研碰撞有没有充值?独家揭秘背后真相】既然双方都是泛泛之交,也不存在充值,那为何皓影的成绩会出现“反转”?这里面又有没有水分?还是老规矩,先上答案:中保研并未改成绩,真正“出错”的是碰撞标准评价细则 。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误区:C-IASI对于车内乘员安全的评定,从来都不是看A柱断不断!也许是此前帕萨特在25%偏置碰中A柱折断成绩得P让大家产生了记忆认知,也许皓影此前放出的A柱折断让大家太过容易直观联想 。但查阅早在N年前就放在C-IASI官网上的碰撞评价规则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里面从来都没有评价25%偏置碰也好、评价车内乘员安全也好,主要会看A柱断不断的说法 。
如上图所示,25%偏置碰主要考察的是车辆结构、假人伤害、约束系统和假人运动三个大项,后两者跟A柱断不断基本没有任何关系!而即便在车辆结构方面,也考察的是整体侵入量大小,而非A柱断不断 。换句话说,哪怕你A柱撞飞了,只要车内乘员空间没有受到明显挤迫,那照样是优秀G或者良好A 。
因此,皓影A柱折断反而车内乘员安全获得G的真正原因是:不合理的总体评价规则!既然不是看A柱断不断,那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的成绩评定到底看啥呢?根据中保研的规则,在25%偏置碰和侧面碰撞均要拿到A的成绩,同时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还要拿到G的成绩,才能获得G优秀 。而我们看看皓影此前“泄露”的成绩:恰恰就是在25%偏置碰和侧碰中拿到了A、其余两个拿到了G!那么前面两个A有没有猫腻和水分呢?
首先还是说25%偏置碰,皓影拿到A良好的成绩,很可能就是擦着底线获得 。上面的规则已经显示了:25%偏置碰中总体等级限界值(缺陷点)在3个以内就是G优秀,而4-9个就是A良好,10-19个就是M一般 。而从碰撞测试的视频中可以看出,皓影在假人气囊头枕保护、侧气帘保护上做得并不到位,甚至还出现了二次反弹 。但是,重点还是但是,根据规则,这也只能算3个缺陷点 。
也就是说,皓影可能在25%偏置碰中确实表现不佳,但恰恰总体缺陷点加起来就是没有超过9个,以擦边的及格形式搭上了A良好的“末班车” 。
同样的道理,在侧碰中皓影很可能拿到了8个缺陷点的较好表现,也可能拿到了足足20个缺陷点的不好表现,但不管是8个也好20个也好,皓影都顺理成章的拿到了侧碰A良好的评级 。
而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拿到G优秀并不困难,这就让皓影神奇般的获得了车内乘员安全G优秀评级的结果 。据内部消息,这个成绩出来后让中保研自己都犯难了:它看起来不应该,但它确实又是 。
这里面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整个评价规则的跨越幅度过大,此优秀很可能≠彼优秀!直观点讲,如果甲车在25%偏置碰中拿到了4个缺陷点、侧碰中拿到了8个缺陷点,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拿到G优秀,同时A、B柱并未折断,而乙车在25%偏置碰中拿到了9个缺陷点、侧碰中拿到了20个缺陷点,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拿到G优秀,同时A、B柱全部彻底折断,两者的车内乘员安全成绩,很可能同样是G优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