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 。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 。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 。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 。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 。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 。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 。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 。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 。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 。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推荐阅读
- 北师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次测试题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 春雪古诗拼音版 春雪古诗拼音
- 七年级生物教案苏教版上册 七年级生物教案苏教版
- 七年级生物教案上册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教案上册
- 七年级下册生物书北师大版电子书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书教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孔乙己原文完整版 孔乙己原文
- 如何让自己变得自律 如何让自己变得自律女生版
- 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表 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