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工作计划上学期 高三语文工作计划( 三 )


3.教师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不足 。学生在第二卷失分较多 , 一是理解有问题 , 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练、逻辑性差 。对于“理解”问题 , 主要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 忽视了学法指导 , 没有很好地摸索规律性的东西 ,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总是懒于思考 , 静等教师讲解答案 , 然后抄在纸上了事 。对于“表达”问题 , 主要因为教师过多地注重讲 , 而没有注重写 , 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训练 。学生仅仅听一听、看一看和亲自写一写、练一练的效果是
不同的 , 听过看过就忘了 , 而写过练过印象就深刻多了 , 因为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 , 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实际的提高 。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积累量少 。高三教师还是就资料讲资料 , 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感知力还是来自阅读 ,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解题 ,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 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 培养他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5.作文训练效果甚微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 每次教师都花大力气布臵作文 , 可是写到最后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写作文 , 不喜欢上作文课 , 许多老师最后就只有放弃了 。
四、 主要措施:
1、回归课本 , 夯实基础 。
高考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 而课本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 。比如说 , 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选文虽然在课外 , 但考查的知识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 。基本能力在课本中也有体现 , 如高考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都是我们学习课本时的重点内容 。因此 , 在复习时 , 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 , 多翻一翻课本是大有裨益的 。再者 , 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 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 , 有深厚的文化内蕴 , 尤其是高中五、六册的选文 , 谈人生 , 谈哲学 , 谈艺术 , 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 , 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 。
学科组要集体讨论如何使知识回归课本的问题 , 并安排教师对课本主要知识进行归类 , 编成校本教材 , 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谈谈对如何运用课本的认识 。
2、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精选习题
进入高三以后 ,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不少 , 管用的不多;学习的课文不少 , 考试考到的不多;做的练习不少 , 心中有底的不多 。问题就出在练习上 , 教师基本都是一本资料讲到底 , 不了解学情 , 不分析考试方向从而让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 。因此 ,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 , 以高考试题、试卷为蓝本 , 全面地研究高考试题、试卷 , 包括它的总体设计、各题的考查目的、设问的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思路等等 , 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习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做题 , 多多思考 , 举一反三 , 悟出规律 , 练就“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
习题的选用应以以下三点为标准:一是知识的高含量 。试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 , 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 。二是思维的开放度 。适度开放 , 给考生以思维的空间 , 而不是就题论题 , 死记答案 。三是文化内涵的厚重性 。各地试卷在选材上都趋向于文化含量高、文学色彩浓的文章 , 命题时注意挖掘其内蕴 。
学科组要组织教师对资料进行筛选 , 重新组题 , 自己编题 , 形成校本特色 。学科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 分工合作 ,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3、不断反思 , 有错必纠 。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题库 。把每次考试学生做错的题集中起来 , 并养成对错题进行反思的教学习惯 。学生的反思应突出:自己是否很好的理解了题意 , 弄清了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 较快地找到了答题的突破口 , 在答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 , 犯过哪些错误 , 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 , 表述是否符合逻辑 , 语言是否流畅等等 。学生的反思和探究的思维习惯要靠老师来引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