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篇3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 。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 。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推荐阅读
- 高一化学全面学习方法整理
-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例文
- 2021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书 2021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高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 高二数学直线与圆教案5篇
- 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案 高一必修二数学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文案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三单元试卷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三的倍数教案范文
- 高一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