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脆弱的自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煎熬与牵挂中惦记着他的安危 。
那时,她一遍遍地去跑劳动局,想给儿子申请一个铁饭碗 。
素来自尊要强的母亲低声下气,向每位来往的人员推销儿子:
“孩子坐在轮椅上,也可以胜任很多工作的 。”
那天,他们见到的最后一个人,直接对母亲说:
“回去再等等吧,全须全尾的我们这儿还分配不过来呢 。”
那时的母亲已经重病在身,但她一直瞒着史铁生,执意为儿子去找一份可以谋生的差使,她显然是在安排身后事:她一定是希望在自己走后,儿子还能靠双手养活自己 。
1974年,史铁生终于到北新桥街道生产组当临时工 。
他每天摇着轮椅到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以补贴家用 。
不久,母亲因肝病去世 。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邻居把母亲抬上车时,她正大口大口吐着鲜血 。
母亲走的时候,只有49岁 。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去世,将史铁生推向了一个更加深不可测的渊薮 。有母亲在,他还是一个可以任性的孩子;母亲不在了,他失去了生命中最大的靠山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开始在对母亲的愧疚中反省自己面对厄运时的懦弱与自私 。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史铁生为什么瘫痪(史铁生为什么要插队)】四年后,史铁生才敢慢慢回忆母亲的生前事,在无尽的追思中,落笔写下《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
30岁那年,史铁生因泌尿系统感染、氮质血症、肾盂积水,多病齐发,进行膀胱造瘘术 。
那时的他被医生预测只有5年的寿命了 。
一年后,史铁生又因为急性肾损伤而不得不辞去了街道的临时工作,回家休养 。
在生命“倒计时”的过程中,他将与疾病搏斗剩下来的力气全部用在了写作上 。
他在《务虚笔记》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我都在想:写作何用?
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 。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们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 。现在才能存在 。现在才能往来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 。”
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得到治病的药方 。但事实证明,那不过是诓骗小瞎子好好活下去的弥天大谎 。
纵然寄蜉蝣于天地,但如果没有希望高悬,人怎么才能活下去呢 。
1983年,史铁生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年《青年文学》的编辑牛志强一遍读毕,“就沉浸于莫大的感动和喜悦之中!连夜进行编辑加工,写推荐意见,竟不知东方既白......”
此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 。
当年,史铁生住的小屋只有六七平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余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弯 。
那时,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朋友去看他,他们感叹于在那方逼仄的空间里,他能创作出那些装得下浩渺的忧患与哲思,以及世间一切终极之问的作品,他们发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全然没有他们想象的颓唐和愁苦 。
相反,他喜欢聊好玩的东西,好吃的东西,他对一切有趣的事物深深着迷 。
逸兴遄飞,天南地北,无所不涉 。
作家王安忆第一次去看他,以为史铁生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会慨叹命运无常 。结果史铁生自始至终都在和他聊美食 。
王安忆不由感叹: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
即使是看似顾影自怜的《病隙碎笔》,读起来也毫不怨天尤人,始终洋溢着通透与达观: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
没有人生而坚强,他只是不想成为战场上的“逃兵”,于是,“扶轮问路”,于荆棘丛生中摸索前行 。
疾病发展到后期时,他身体衰弱得连待客都无多余精力了,但只要有朋友到访,他又强打精神,与之谈笑风生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借车的人最讨厌(借车刮了不给说的人)
- 为什么还不怀孕(就是不怀孕怎么回事)
- 为什么熊猫是国宝(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 张翰郑爽为什么分手(郑爽宣布跟张翰分手原因)
- 为什么有黑眼圈(怎么消除黑眼圈)
- 为什么牙疼(牙齿为什么会痛)
- 盐水为什么能去油漆味(用盐水擦家具可以去油漆味吗)
- 为什么很少人用木纹砖(木纹砖铺完太后悔了)
- 为什么会长瘊子(猴子长得快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经常做梦(天天做梦是精神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