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帝是如何避暑的( 二 )


用冰确实有“死磕”这一用法 。 《礼记·丧大记》记载:“君设大盘造冰焉, 大夫设夷盘造冰焉, 士并瓦盘, 无冰 。 ”
古代君主夏天死后为保存尸体, 先把冰放盘子里(这盘子特大, 按汉制宽八尺长丈二深三尺), 再把床放盘子上 。 对, 就是一盘超级冰镇三文鱼 。
古代用冰虽花样繁多, 但只限于达官贵人 。 平民怎样消暑?大概也是讲冷笑话 。 最好是冰笑话!话说唐朝的李冰冰问范冰冰:“请问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冷?”
古代人如何避暑
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 。 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 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 缶套置于鉴内 。 冰鉴的工作原理, 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
青铜冰鉴, 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
中国古代, 人们喜欢温酒, 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 冷酒可以避酷暑 。 楚国地处南方, 盛夏时饮冰镇酒, 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
“挫糟冻饮, 酎清凉些 。 ”《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 夏天饮酒, 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 喝起来清凉味甘, 煞是舒服 。 [1]
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 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 “洋桶”, 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 它们一般为木胎, 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 。 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
清代宫廷木质冰箱上面以厚木板为盖, 腰部上下箍铜两周, 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 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 。 足下安托泥, 用以隔湿防潮 。
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 而且结构科学合理, 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 。 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 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 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 。
盖板通常为两块, 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 另一块是活板 。 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 先在箱内放入冰块, 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 。
箱底有小孔, 可以随时排放冰水, 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 用于散气通风, 在保鲜食物的同时, 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 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 。
掐丝珐琅冰箱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制品, 独具特色 。 这对掐丝珐琅冰箱, 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 每件箱重102千克, 高45厘米, 上下均呈正方形, 其中口部边长72.5厘米, 底面边长63厘米 。
箱体为木胎、铅里, 表面均采用掐丝珐琅工艺 。 盖面和箱体四周为缠枝宝相花纹,
掐丝珐琅冰箱底面为冰梅纹饰, 色彩艳丽, 工艺十分精湛 。 盖的边缘采用鎏金工艺, 并饰以“大清乾隆御制”款 。 箱底一角留有一个圆形小孔, 盖面则有2个铜钱状通气孔 。
箱体两侧共有4个坚固的双龙戏珠提环, 造型别致美观, 便于搬运抬放 。 此外, 每件冰箱还配有一个高31厘米、重21千克的红木箱座, 四角包镶兽面纹饰, 座的造型与工艺同样别致、精细, 与安放其上的冰箱浑然一体 。
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 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 。 唐代时, 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
唐代空调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 这种设备, 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 用扇轮转摇, 产生风力, 将冷气传往殿中 。
同时, 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 任其沿檐直下, 形造水帘, 激起凉气, 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 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 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
行宫避暑
清代, 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 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 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 高过殿顶, 顶上用苇席铺好 。 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 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 。 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 以防蚊蝇 。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 是极好的竹编工艺品 。 后妃出去散步, 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 。 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 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 应有尽有 。
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 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 只要开动发条, 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 产生徐徐凉风 。
古代冰淇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