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写好新闻稿的方法 如何写好新闻稿?( 二 )


而在报道的结尾 , 这种富有个性的声音消失了:
“家门口有公园 , 公园里有湿地 , 滩涂上有菜地 , 我们的幸福感要爆棚了 。 ”家住美舍河边的市民李范琴说 。
上面的文章的结尾不能说是“草草” , 只是回复到平常 , 不比开头 , 像丁汀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样 , 忽闪着灵气 。
其实 , 拿出写开头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 结尾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 这篇报道里不乏好结尾的素材 。 例如该文倒数第二个小标题为:“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 , 水质、生态修复见成效” 。 这部分内容说的是美舍河治理体现了水体综合整治的新理念 , 完全可以作为最后一部分 。 这样 , 逻辑上也是顺畅的 , 从一条河流的治理模式延展到生态治水的新理念 , 有递进的意义蕴涵其里 。
那么 , 这篇报道就可以这样结尾:
在美舍河国兴段 , 施工单位桑德公司项目经理刘勤港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水务专家施工方要求 , 拆除混凝土岸线、沿线市政管道施工、栈道铺设、红树林种植会同时进行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解释 , 美舍河治理与他参加过的其他项目比 , 最大的特点在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 “只有土归土 , 树归树 , 生态一体修复 , 才能让水体恢复自净功能 。 ”
同样是用直接引语结尾 , 某个普通群众说的话 , 只是浅表层面的烘托 , 而水务专家说的话 , 则如画龙点睛——它道出了一些值得读者深思的新东西 , 让读者的视野在瞬间扩大 , 从而既深化了美舍河整治的意义 , 也点出了它在宏观层面上对水体治理新理念的探索性意义 。 由点及面 , 由微观而宏观 。
结尾要尽量照应开头 , 注意把报道中“不乏好结尾的素材”抠出来 , 关键是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 , 主动、用心去“抠” 。
例如 , 人民日报“采访人员调查”《这里的社会足球为啥这么火?》一文 , 结尾正是这么“抠”出来的 。
这篇稿子主要反映包头市社区足球建设这两年取得的成就 。 原稿结尾时 , 采访人员采用深化拓展的手法 , 一笔从包头说到全自治区:
包头的社区足球发展是内蒙古的一个缩影 。 内蒙古民政厅副厅长索耀乐介绍 , 内蒙古提出了社区足球“六个一”工作目标 , 即建立一个社区足球组织领导机构 , 建成一支社区业余足球队伍 , 落实一块场地、安排一项发展经费、组织一次社区联赛、建立一套工作机制 。 截至目前 , 自治区新建社区足球场地近300个 , 营造了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 。
工作味很重 , 辞意俱尽 , 语言没有一点余韵 。
大样出来后 , 孔祥武与几位编辑一起再三推敲 , 把文末几段提前到文里消化 , “露”出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队员陈润平在包头市国税局工作 , 在一次比赛中手臂骨折 , 绑了一个多月石膏 , 又回到了绿茵场上 。
“踢足球难免有个磕磕碰碰 , 如果因为摔伤了就挂靴退役 , 那也太不爷们儿了 。 ”陈润平说 , “踢球对我的诱惑太大 , 不踢球浑身都难受 。 每周踢球的那几个小时 , 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 虽然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 , 但只要跑得动 , 我们就会踢下去 。 ”
这篇报道开头从在社区踢足球的年青人的比赛说起 , 结尾落到在社区踢足球的一群60后、70后“老男生”身上 , 自然而然 , 又平中见奇 , 多了几分余韵 。
【推荐写好新闻稿的方法 如何写好新闻稿?】其实 , 从首尾照应的角度论 , 此篇和美舍河篇的原稿结尾 , 也是照应了开头的 。 改来改去 , 无非是把结尾弄得更漂亮一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