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10个 中西方文化比较( 二 )


佛陀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他们对他的信仰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中国人甚至比佛教徒更理性 。中国思想家认为,上帝与自然之间没有鸿沟 。如果说形而上和形而下有区别的话,那只是程度,而不是根本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形而上的东西;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应该用世界的理性来解释 。
(3)中国人对哲学最大的兴趣是对心灵的控制 。
这种现象可以和西方人热衷的研究方法论相提并论 。中国人认为,因为心灵经常被物欲和狭隘所遮蔽,所以心灵的纯净是获得道的先决条件 。一旦消除了自私的想法,头脑就可以不偏不倚,清晰而有远见 。周敦颐的无欲无求;朱的学识和定力;王阳明知行合一——这是达到真理标准的三条途径 。
(4)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所学所行,甚至为道而牺牲生命 。
一个人如果愿意献身于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信奉的道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具体表现在家庭生活和国家的义务上 。比如对金钱的贪欲,色欲,名利等等 。肯定无助于对道的理解 。愤怒、暴力、大话和说唱也是理解道的障碍,应该避免 。程先的弟子谢第一次拜谒他时,谢还夸张地说他记得很多史书 。程子问他:“冼记得很多!”[《宋案》卷十四,案 。]谢听了这话,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之后,他不再背诵功夫,专心打坐 。中国哲学家不满足于纯知识或哲学原理的建立,必须实践自己的原理 。
比如说,一个新儒家学者,如果地位很高,除非他能对皇帝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诫,否则就不能算是新儒家 。朱向提出抗议,谴责臭名昭著的恶棍,这导致了哲学家的降级 。王阳明得罪宦官刘瑾,被流放到贵州隆昌 。这些人对皇帝的忠言在中国将永远受到广泛赞扬,朱和王阳明被视为最好的榜样 。明末,林东党的许多哲学家为了忠于皇帝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意味着儒家或新儒家学者准备为他们的信仰牺牲生命 。宋前文天祥之死和明末刘就是这种殉道精神的典型 。子曰:“仁者,性本善,而不欲生害其仁,而欲自刎以达其仁 。”【《论语》第十五章,卫灵公第八章 。]
西方学者,如Aifred Forke)和heckman,批评中国哲学不系统,中国语言缺乏印欧语的语法结构,其意义模糊不清 。没有系统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特殊:早期的思想家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表达思想,但没有充分论述各个方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完全没有体系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道德经》虽然文字或语言不系统,但思想也不系统 。如果我们详细研究孟子,就会发现孟子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体系 。同样,荀子是一个经验体系,朱和王阳明也是如此 。
至于第二个缺点:语言的模糊性,这个批评多少有些道理 。中国的哲学术语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的 。汉语和欧洲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西方人对汉语不满是很自然的 。但最重要的是理解这些思想家的基本观点,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应该没有什么困难 。
总之,中国哲学确实包含一些西方人难免不习惯的地方 。大多数中国哲学文献,对西方人来说,似乎是以不同于西方标准的方式书写的 。然而,由于我们的兴趣是意识形态的,我的目的是尽可能清楚完整地解释我们的思想 。这样可以去除西方人在阅读中国哲学文本时所感受到的陌生感,也可以让东西方相互理解 。
我尽量避免牵强附会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多少相似之处?我尽量客观描述,从不夸大 。因为,没有知识分子的忠诚,公正客观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才是正确认识的最真实的方式 。现在读柏拉图的对话录 。菲勒布斯引用了一段话来结束本章的讨论:“这些整件事真的存在吗?在生活世界的无限或完整中,为了分散和收集,每个个体的整体(它总是同一的,既不能诞生也不能毁灭,只是保持永恒的个体性)如何能被包含在其他整体中?(后者似乎可能性最大,因为同一件事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件事和多件事之中?)普罗塔克斯,这是真正的困难,这是他们涉及的一个和许多;如果你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它们就是你麻烦的根源 。如果做出正确的决定,会很有帮助 。”【柏拉图对话集,第三卷,摆渡车,第149页 。]
乔维特在他的《摆渡巴士》的介绍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知识的世界永远是分裂的;所有的真理最初都敌视其他的真理 。但是,没有这种区分,就不可能有真理;如果各部分不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就不会有完整的真理 。”《柏拉图对话集》第三卷,《摆渡公共汽车导论》,第127页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东西方相隔两千多年 。现在是时候重新合成一个概念整体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