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头燕尾的意思 蚕头燕尾( 二 )


蚕头燕尾的意思  蚕头燕尾

文章插图
蚕 头 燕 尾
提要:蚕头燕尾形式下,密藏着汉隶的全部笔法 。起笔回锋,裹铺兼行,收笔顿提斜出,一波三折 。创造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体系;左右开张,横向取势,汉字书法家族从此诞生古朴、浑厚、简敛、博大新书体 。
蚕头燕尾,一划担当大汉隶 。
蚕头燕尾的意思  蚕头燕尾

文章插图
蚕头燕尾又称蚕头雁尾,《辞源》是这样定义的,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世俗对隶书横划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 。意谓一些长划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 。《辞源》《中国书法大字典》起码提供了这样的基本信息,一是蚕头燕尾是一种笔法;二是蚕头燕尾特指隶书笔划 。
但是,详细解释似乎费力不讨好 。特别是试图从用笔 *** 的角度把词语讲明白,其结果,把蚕头燕尾的内涵说得越来越苍白 。就像“道”可道,但是说出来就不是了 。
蚕头燕尾的意思  蚕头燕尾

文章插图
一、蚕头燕尾出处
1、文字记载
《辞源》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载“隆起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 原来以为形容汉代隶书的书法专有名词的词汇,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评价唐人的楷书里!宋 米芾也在其《海岳名言》中说“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
看来,在宋代以前是没有蚕头燕尾之说的,特别是在世俗认为蚕头燕尾最盛极的汉代,至少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
2、实物记载
与文字记载相比,表现蚕头燕尾艺术特征的器物,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涉及的字体要丰富的多,存世量更蔚为壮观 。
从目前出土和存世来看,蚕头燕尾形象笔划,起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鼎彝金文大篆字体中,就已经有精彩的表现了 。圆浑雍容的起笔,钝厚开张的收笔,其形象特征在两周时期金文中随处可见 。如:《令彝》《大克鼎》《大盂鼎》《墙盘》等等 。
蚕头燕尾出现最多,影响更大,乃至统领一种书体的当然是在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上承大小篆,特别是大篆高古、雍容、沉厚、肃穆的气息,在汉隶中得到承传并且发扬光大 。蚕头燕尾特别是在东汉隶书中,表现达到了极致 。无论是在工稳严谨类,如《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
方劲朴拙类,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校官碑》《肥致碑》;秀逸端庄类,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碑》;宽博厚重类,如《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遒劲潇散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奇肆诡谲类,如《夏承碑》等碑中,把各自的艺术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汉隶推向艺术颠峰 。
在汉以后的朝代中,蚕头燕尾在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或隐或现都有所出现,引起学界较为关注的,当属在唐人颜真卿楷书和他的行书中的表现 。
蚕头燕尾的意思  蚕头燕尾

文章插图
二、蚕头燕尾的不同形态
古人把笔划比喻成“蚕与燕”这类动物的身体部分,绝对没有形貌比喻那么简单,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简言之,是把汉字的形态呈现,看作了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戚戚相关的审美呈现 。而且,在不同时期,蚕头燕尾在不同书体的形象呈现是不同的,同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特征 。一般来说,蚕头燕尾在隶书中比较张显,在篆书、行草书和楷书中比较隐晦 。
1、篆书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金文大篆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特别是燕尾钝厚有力 。为什么蚕头燕尾又写作蚕头雁尾呢,我想就是专指大篆里的这种大气磅礴的钝尾吧 。蚕头在大篆里形象比较含蓄,虽然也有圆、钝、锥的区别,但是总体上是圆浑的 。蚕头燕尾在金文大篆中的形态不那么丰富,这恰恰反映出它的高古、朴拙、雍容、大气 。
2、汉隶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汉代隶书中,集中表现在横划上,它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它主导着汉隶的审美诉求 。所以,世俗提到蚕头燕尾,即指汉隶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