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二 )


清军大将年羹尧“闻雁即警”的故事 , 更体现了领兵将领在打了胜仗之后的高度警惕性 。公元1723年秋 , 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军至青海 , 平定叛乱 , 连连获胜 。但年羹尧十分机警 , 认为敌未灭 , 不可懈 。一天夜入三更 , 官兵发出甜美鼾声 , 当时一群大雁带着凄惨的叫声 , 从营帐上空飞过 , 年羹尧综合分析判断 , 认为是敌军夜间袭营的征兆 , 便立即埋伏重兵 , 严阵以待 。四更时分 , 敌军果真急驰而来 , 年羹尧挥军四起 , 歼敌大部 , 打了一个计划之外的漂亮仗 。事后 , 官兵询问此战役胜利之秘诀 , 年羹尧说:“我无妙法 , 只是戒备二字 。所谓戒备者 , 即居安思危、处危毋慌也 。”又说:“戒备之理 , 要运用自如 , 也非一日之功 。为将者要先敌所料 , 必知天文地理和敌我之长短 , 还要知禽兽生活习性 , 细心体察 , 从中悟出道理 。”
《百战奇略》载明代军事谋略家刘基说:“凡战胜易 , 保胜难 。故大胜之后 , 不可骄惰 。反之 , 必败 。”他还常讲这样的道理:“知败而防败者必无败;知胜而不防败者必败 。”这一观点在历代将帅中颇有影响 。
第三、结成同盟 , 不忘戒备 。
历代名将认为 , 同盟 , 往往是不持久的 , 一旦同盟破裂 , 就可能化玉帛为干戈 , 所以 , 对同盟不可掉以轻心 。这方面典型事例很多 。
唐朝李世民对结盟者始终坚持备之心 。隋末 ,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为集中力量战胜隋炀帝 , 便与匈奴结盟 , 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 。李世民发现此情 , 就一再提醒父亲要学习孙武《孙子兵法?九变》"故用兵之法 , 无恃其不来 ,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 , 恃吾之不可以攻也 。”果不出世民所料 , 在他继位登基后不到20天 , 匈奴的颉利可汗便率10万大军进逼长安 , 由于世民时刻警惕 , 早有准备 , 故临事而不惊 。一面调动重兵 , 一面自带六骑出现在匈奴面前 , 隔河谴责颉利可汗背盟入犯 , 等待援兵 。不多时 , 唐大军随即开到 , 部队旌旗蔽野 , 阵容森严 , 使颉利可汗望而生畏 , 被迫再次结盟退兵 。到公元629年 , 李世民派大将李请率军分道出征匈奴 , 俘获了颉利可汗 , 解除了北方威胁 。
更为典型的事例是西夏统帅元昊 。《西夏记》一书记载 , 在公元1031年 , 元昊袭父位为西夏国王 。当时 , 西夏是个小国 , 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中心 , 处于大国强邻包围之中 , 东、南邻是赵宋王朝 , 北邻是霸主契丹 , 西有宋王朝支持的吐蕃、回鹘等 。富有远见卓识的元昊 , 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 , 巧妙地利用邻国间的矛盾 , 成功的周旋于各国之间 ,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 主动与契丹保持友好关系 , 并结成了联合对宋的同盟 , 契丹国王兴宗将兴平公主嫁给元昊为妻 。此时作为契丹驸马的元昊始终对契丹保持高度戒备 , 将7万大军配置在西夏和契丹边界 , 连续十余年严阵以待 。后来契丹军果真背信弃义 , 突然袭击西夏 , 而元昊因为早有准备 , 所以从容应战 , 在贺兰山大败契丹军10万之众 , 迫使契丹与西夏媾和 。从此 , 西夏由原来依附于宋朝和契丹的屈辱地位 , 变成了西夏、宋朝、契丹鼎足而立的局面 。史学家都为元昊的高瞻远瞩所折服 。
第四、强边固国 , 积极防卫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为了解除北方匈奴对秦都咸阳的威胁 , 保障边境地区和中原民众的安宁生活 , 除派出主力积极打击之外 , 还亲自巡视北部边境 , 确定构筑长城之策 。他命大将蒙恬为总指挥 , 将军杨翁子协理 , 后又派太子扶苏为副将 , 同赴边境指挥筑城 。大将蒙恬很能体
察秦始皇强边固国的意图 , 组织指挥有方 , 除了把原来赵、燕、秦三国边关城墙连接和加固之外 , 还新筑长城千余里 。这条长城 , 西起甘肃临洮 , 东到辽宁南部 , 总长达5000余公里 , 历史上称作万里长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