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500字 15篇 《家》读后感( 二 )


以上是这部大作的成功之处 。下面我想说的一点是想与作者商榷的 。这一点就是“作品写得太拘谨”了,拘谨得让读者觉得作者的用笔都“太窄”,不少情节应该往前发展的却不见发展,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唯恐失实” 。这种严谨的笔法,针对他的家庭历史来说,当然不算得什么过错,然而,若针对当今的广大读者来说,那就很难满足欣赏口味 。我觉得这部作品像是一大块“璞玉”,像是某一件大艺术品的“素材” 。所以我想:作者若能在自己家庭人物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吸纳一些其他家庭人物的故事,放开笔墨,大胆揉合,站在艺术创作的更高角度去反映那一段农村社会及家庭风情,若真能那样的话,读者即可从你的一个家庭变迁看到一个大千世界了 。那么,这90多万字的艺术价值也就不可估量了 。
以上所说,正确与否,请批评 。
《家》读后感3
在多数人对他嗤之以鼻时,唯我义无反顾地怜爱他,为他辩驳,为他申张,致以我对他地无限崇敬 。他,便是巴金墨笔下的觉新 。觉新,是高家长房的长孙 。他也曾有过那样美丽的憧憬,任年少时激情四溢的理想,青春激扬,义无反顾的追索,还有,一段青涩的恋情 。而噩梦,封建礼教将他渐丰欲飞的羽翼禁锢束缚,将他谪入心灵受虐的牢狱之中,他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实在难以想象 。觉新,是一个孤寂的叛逆者,他在无尽黑暗冷酷的礼教中挣扎;他又是一个无奈的顺承者,在咫尺光明的洞口踯躅 。因为一个长孙的名分,他极其无辜地背负了太多不该承担地责任,他成为这个五房大家的主持者 。他无能为力,他无法全然抵触,他无止地挣扎呐喊又彷徨 。无数次受辱,他潜藏内心的矛盾,又一个人默默承受,默默泪流, 。忍 。忍则安之,忍则和之 。觉新可以忍受一切,忍受弟弟的责怪,忍受“懦夫”这个虚名 。觉新绝不是懦夫,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深重,他不可以为维护自己的幸福而弃去整个大家的宁和,他仅仅希望这个家一切安好如初,风平浪静而已 。所以他耗尽青春,流年去磨合圆润一切矛盾,去周旋顺承每一个人,亦去忍受一切不公或自私或愚昧 。
现在的我们,过于张扬,过于高调,我们无法忍受一切不公,我们喜欢说:“这对我不公平!”我们总是毛毛草草,忧忧匆匆,喃喃埋怨社会的不公 。何必要如此计较呢,疲累于世呢?能退则和,能忍则安啊!孝 。孝为道德准则,恪守孝道是人之本性,责任 。觉新是个绝对守孝的人,他孝于父母,孝于这个大家 。他不会去抗拒,不会去抵制父母的决定,尽管他牺牲了与梅芬的爱恋,忘却了与恋人的思念,他摒弃了一切叛逆与浮荡 。就这样,他轻轻在高老太爷的耳畔吟着,在父亲心头劝着,在所有人面前点着头,静静答应着,无论他是否真正应了 。觉新,当今社会,我们到何处才能寻听到这样的觉新,这样的人并未匿迹 。只是,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冷淡与漠视让那些默默付出的觉新深埋在生命旅程的脚印里 。
我们总以为生活的充实满足是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可到临终了,我们何尝会想不到那些未得到报答的觉新呢?他们曾经那样在寂静的暗夜里为你祈祷,伸手搀扶着你,直到生命结束 。
《家》读后感4
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在民国时期以高姓家族为代表的故事 。在这个家族里,高老太爷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小之事都要听他的 。在这个大家庭里还有三位兄弟,分别是觉新、觉民、觉慧 。他们三个兄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特点,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 。虽然三兄弟都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是面对新思想时,三个人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 。觉新是家里的长子,本来之前与自己的表妹相爱,但是迫于高老太爷的决定,最终还是与其他人结婚,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觉民与觉慧相对于觉新来说,则表现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 。觉民不满家里的决定,最终选择逃婚 。觉慧是在自己爱慕的丫头鸣凤跳湖死后,终于明白了一切 。当然在这部作品里,也还有其他的角色 。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
在当时的社会,正是新旧思想的交替之际 。不同的人们或者是说各个阶层的人们面对新思潮的冲击,展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方式 。高老太爷仍旧是封建思想的持有者和代表者,觉新虽然受自己弟弟的影响,接触到了一定的新思想,但还是具有一定的软弱性跟妥协性 。面对现实跟家族的决定时,他仍然选择了放弃抵抗 。觉民和觉慧则一直选择抗争 。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 。高姓家族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小小的代表 。整部作品则反映的是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态 。体现了革命在各个方面推进的艰难性 。要革新人们的思想,还需要一定的阶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高老太爷,他一直幻想着四世同堂,让自己的家族不断的兴旺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也逐步发现,一切都不是顺自己的意,最终在自己临死之际,终于明白自己的四世同堂之梦破灭了,家族也在走下坡路 。时代潮流终将是向前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