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标语幼儿园图片 普通话标语( 二 )


19、人人都写规范字 , 人人都说普通话
20、普通话 , 我爱他 , 大家一起普及他
关于普通话的小故事1: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自古以来 , 中国官场便有一种不得在籍贯、出生地为官的规定 。此种规定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 , 即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 , 对此就颇有感叹 。他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 , 异服殊音不可亲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 他在柳州时 , 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 , 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 , 重译即翻译 , 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 , 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当地方言 , 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讲话 。柳宗元到了柳州 , 就如同身处异国他乡 , 如果没有翻译 , 根本无法与当地人对话 , 有些事情用手比画也说不清 。说话用翻译 , 效率便大减 。有时柳宗元审个案子 , 正常用一个时辰 , 用了翻译后 , 得审一天 , 柳宗元别提多郁闷了 。
说起来 , 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运城 , 而他本人则是出生在京城长安 , 并长期在长安学习、工作 。可以看出 , 柳宗元既懂山西话 , 又会当时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 。按说 , 柳宗元的普通话应该很标准 , 顶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 。但广西那时极其封闭落后 , 很多少数民族连汉字都不认识 , 语言不通 , 用文字也无法沟通 , 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挠腮 , 以头撞墙 。
关于普通话的小故事2:康熙不说北京话
人们熟悉的清代康熙皇帝 , 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 , 却根本想不到 , 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山一样 , 是一个有东北口音的皇帝 , 估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
清军入关十年后 , 康熙在北京出生 , 此时康熙的周围 , 也就是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 。这些人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 , 虽然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 , 但相似度非常高 。而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 , 或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力 。可以想象 , 康熙的东北口音绝对比张学良还浓重 。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 , 这个地方属于抚顺 , 距离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 。康熙的口音不一定与赵本山相同 , 但相似度至少会在一半以上 。
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 。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 , 可以出根” 。这其中 , “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 , 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二声的“出” 。还有 , 比如“解京又费一凡事 , 不如存库……” , 这其中“费一凡事” , 实为“费一番事” , 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
后来 , 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 , 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 , 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 。但康熙年事已高 , 毕竟又是皇帝 , 不可能再学北京话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 , 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训斥大臣 , 如果康熙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 , 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关于普通话的小故事3:曾国藩让人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 , 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 。无论是谋略、学问 , 还是治军 , 或是做人 , 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 。但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 , 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 , 尤其是他的弟子部下 , 领导的讲话听不清 , 又不敢多问 , 但不搞懂又恐办事有误 , 麻烦更大 , 搞得下属备受煎熬 。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弟子 , 有时二人也无话不谈 , 或是一同说笑 。谈话间 , 老曾说了一句“冒得卵味啊” , 李鸿章大惊 , “卵味”?这不是下流的语言吗?老师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李鸿章不明白 , 大胆求解 , 老曾哈哈大笑 。原来 , “冒得卵味”是湘乡话方言 ,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没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