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 三 )


2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全诗谁知道?我知道!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泪下 。就这几句 。给分吧!
3登幽州台歌翻译一、出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三、译文
过去没有看到古之贤君,未来见不到贤明君主 。
想到天地之间久远广大,我更加感到悲伤凄凉而独自流泪 。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由于经常对武后朝廷提出批评,而受到政治打击,接连被贬谪 。苦闷之余,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怀古今并写下此诗 。
二、赏析
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放在天地辽阔的背景里,以天地的辽阔反衬出自身的渺小,更加凸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感 。时间和空间的两组对比,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一位壮志满怀却报国无门的孤独诗人形象,透过字里行间,亢立在苍茫广阔的天地间 。
三、作者简介
陈子昂24岁高中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 。他为人豁达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仕途不顺,屡遭贬值 。后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而辞官归隐,最后被武三思陷害,死于狱中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

文章插图
4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少任侠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子昂集》 。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
5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翻译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接下来分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翻译 。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
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
《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6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