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 。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 。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 *** ,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 ***。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 。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 。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
解放后,随着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发展,穿中山装更为风行 。一九八四年元旦开始换装的“中国八三式警服”,主要构恩就是取材于这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山装 。
女: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 。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
旗袍是中华女性更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 。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更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 。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 。
“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 。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 。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
推荐阅读
- 西安被誉为中国的什么博物馆
- 中国十大收银系统品牌 收银系统排名
- 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 中国影史票房前十名
- 全国各省gdpGDP排名2022年1最新排名 中国各省GDP排名
- 谍战片中国电视剧大全风云年代 好看的卧底谍战电视剧
-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位于哪里 江西南昌滕王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 废金属价格行情 「中国废旧金属回收网」
- 全国经济排名2022最新排名城市 中国各省GDP排名
- 古代十大神枪叫什么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神枪-你觉得谁应该排第一名
- 钱币收藏最新报价 中国钱币收藏网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