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死人风俗( 二 )



12)、农村死人风俗:圆坟

死者入葬后第三天,亲友去圆坟、添土、烧纸 。

13)、农村死人风俗:烧期

死者死后第7天,在家炉子内或烟囱根下烧头期,烧纸时摆上供品 。第21天烧3期,烧3期时带上供品和烧纸到坟上烧,第35天烧5期,除带烧纸和供品外,死者的女儿还要买五盆纸花,同烧纸一同烧掉 。第49天,烧7期,烧期结束 。

14)、农村死人风俗:烧周年

以逝者死亡之日计算,第一年烧一周年,第三年烧三周年,第五年烧五周年,第十年烧十周年 。烧周年时,远道的亲属也要赶来参加 。

15)、农村死人风俗:各地的农村死人习俗

重庆的农村死人:首先要在逝者死去后尽快在逝者落气哪里烧香烧纸钱 。然后就等道师先生来处理,把逝者移入冰棺后,在脚那头一直要点一对烛,不能息一直点在哪里 。而且每天24小时要至少一个直系亲属在哪里守着,然后在火化前一天会做一个法会,反正这些道师先生都要给你说 。逝者的直系亲属在逝者火化前不能吃荤菜(据说这样会吃掉逝者的肉) 。还有火化后必须由子女提着骨灰去安葬地点交由道师先生处理!其间骨灰不能落地必须悬空 。可以抱着 。在安葬后几天会去抽一根压在坟里德竹签 。这个都是道师先生把时间算好了的 。最好在好多天以后会在落气哪里散下柴草灰,和逝者生前爱吃的东西 。准备完后所有人离开家里,第二天回家(道师先生会告诉什么时间准备这些,什么时候离家什么时候回家) 。看柴草灰上留下的什么脚印,逝者下辈子就变什么 。完了!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唱歌 那不算什么农村死人文化.......就是扯淡

山西:

初终 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 。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 。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 。“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 。农村死人风俗

入殓“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 。山西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 。在五寨,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 。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木棺为主 。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 。晋中祁县一带讲究不论何种木质,在棺前挡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须镶嵌一条 。板材时兴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 块头” 。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 。五寨一带,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 。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作素色推光漆画,显得金碧辉煌 。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 。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X X 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 。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 。

吊祭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 。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 。www.yw11.com名为“移灵” 。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 。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 。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 、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 。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不论辈份大小,统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 。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 。沁县一带称之为“跪草”,曲沃等地称之为“跪灵”,闻喜一带则称之为“坐草守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