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三 )


许多地方举行歌圩活动,歌节期间,男女老少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 下,互用山歌对答,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壮族的传统节日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随编随唱,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 智 。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 。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 。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过抛绣球互表爱 意 。有的地方,此日祭祀先人,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纪念祖先 。

壮族的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 。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 。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
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 。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 。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 。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 。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
不过壮年的壮族村寨,则以春节为大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

壮族的赶降节:
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 。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 。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 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 。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 圩” 。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

祭青苗节:
每年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供品祭村外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 。接着开始路禁,以免惊扰苗神 。同时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事歌,预祝丰收 。

新谷节:
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 。

中元节 
中元节是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一个节日,又称为“鬼节” 。七月十三日、十四日两天,各家各户都杀鸭备肉,用纸剪成船、鞋、衣服、人、马、 钱等冥用品,祭祀亡 灵,以求庇护 。出嫁妇女携带祭品回娘家行祭 。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

冬至节 
冬至是壮乡普遍过的一个节日 。是日,各家具牲醴,祭奉祖先,举家欢饮,名“吃冬”或“过小年节” 。有的则合祭宗祠 。

壮族的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壮族的传统节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

清明节 
从三月清明开始一直延续到谷雨期间,各家各户祭扫祖坟,带着五色糯米饭、熟肉、鸡、酒、纸钱、香烛、鞭炮、纸、锄和铲,去祭扫自家的祖坟 。一日祭扫未完,翌日继之 。晚归后再盛祭家中祖先神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