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九 )


2.写作背景 。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 , 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 *** 的征招 , 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 , 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 , 歌咏了“春蚕收长丝 , 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 , 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
三、诵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 , 清楚(句读分明 , 节奏合理 , 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 , 音韵铿锵 , 停顿分明 , 不读破句子等) ,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 , 仔细记 。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 , 读出感情 。
(3)指名读 , 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
(4)学生齐读课文 , 感受桃源意境 。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 , 以 为顺序 , 从 桃花源 , 到 桃花源 , 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 一线贯之 , 层次分明 , 故事性强 , 情节曲折回环 , 悬念迭起 , 虚虚实实 , 引人入胜 , 富有“传奇”色彩 。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 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
四、疏通文意 , 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 并质疑 。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 , 更不必说 今:连词 , 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 , 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 , 邀请 。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 , 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 , 就 寻:寻找 随即 , 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
3.课文翻译 , 讲述桃源故事 。
五、本课回顾 , 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 , 相信大家都有收获 , 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 巩固迁移
1. 查字典 , 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
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 , 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 , 加以想像 , 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
3. 练习背诵课文 , 能背多少是多少 , 尽自己更大努力 。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 , 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 , 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 , 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 , 不复得其路(离开 , 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 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
2. 展示背诵成果 , 此时的你 , 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之一段:故事开端 ,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 , 而桃花林之广之美 , 是他以前未曾所见 , 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 , 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 , 扣人心弦 ,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