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写的《童年》的读后感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十篇( 二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3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高尔基写的《童年》 。
这本书讲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病死了 , 母亲把他带到了外公家 。外公的脾气十分暴躁 , 只有外婆疼爱着他 。外公不太喜欢他 , 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 他却坚持走过来了 。其实 , 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 , 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描述了自己的童年 。
【高尔基写的《童年》的读后感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十篇】
不管是高尔基还是他笔下的人物的的童年 , 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多幸福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 听着老师讲课 , 回到家中有美味的食物等着品尝 , 而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几乎每天都不安宁 , 天天有人打他 , 辱骂他 , 伤害他 。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 , 她胸怀宽阔 , 如同一盏明灯 , 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 , 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 , 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 让阿廖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
“读书以明智” , 我们要珍惜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 , 努力学习 , 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 , 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 , 我们再不好好学习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
我想 , 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 , 才会长久 , 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屠格涅夫曾说过:“想要得到幸福 , 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 。”我想 , 这就是读书赐予我的智慧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4
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 , 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 , 看看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 , 想想作者的坎坷经历 , 不禁感叹:生活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
阿廖沙四岁丧父 , 跟随慈祥的姥姥来到了姥爷的家中 。在这里 , 他认识了许多人 , 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遇到了朴实仗义的朋友“小茨冈”;还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老爷……阿廖沙的每一天几乎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的争吵之中 。在善良与邪恶之间 , 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
与他比起来 , 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 。没有痛苦与斗争 , 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母包围的幸福中 。仅从这一点来看 , 我们与阿廖沙就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我们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 , 拥有父母满满的爱 , 但是我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 还想奢求人世间更多、更好、更想要的东西 。
我们经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可是我们还是没有满足 。曾几何时 , 我们因为同学的名牌服装而丢弃了自己还崭新的衣裳;曾几何时 , 我们因为饭餐不合口味 , 而扔下碗筷;曾几何时 , 我们遇到困难就跑向父母怀抱 。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 , 去从没有感觉到有一点不应当 。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有父母来承担 , 根本用不着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 。现在 ,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曾经的一切 , 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 , 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 应该勇敢坚强 。
从现在开始 , 我们要学或珍惜 , 珍惜我们拥有的美好生活 。从现在开始 , 我们要自立起来 , 遇到问题时要勇敢担当!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 , 我又一次翻开了高尔基的《童年》 。
这本书我很早就看过 , 但还是被它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 。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 它真实地记录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 , 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讲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时 , 作者冷静的回眸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场景 。那些个性迥异的普通人 , 也带给我极大的反思 。
比如那个总替阿廖沙挡鞭子的茨冈 , 在一次偷东西后 , 没得到及时的制止 , 居然还受到鼓励 , 逐渐变本加厉 。他原本像一张白纸 , 却因为人们的贪心而有了一个污点 。还有阿廖沙的继父 , 虽然书中描写的笔墨不多 , 但还是可以看出他贪婪的本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