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考试反思应该怎么写 小学五年级数学反思怎么写( 二 )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 。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 。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4
归纳合数与质数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
小学五年级数学反思怎么写篇3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 。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 。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 。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 。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 。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