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的信息流文案,用了这5个套路!( 二 )


这在管理学上也被称作激励理论——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 , 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 , 就越容易被激励 。
那么 , 营销推广过程中该怎么借用这种消费者心理呢?
你要经常问自己的是:
1)目标受众在完成任务的最后阶段 , 是否存在某些困扰?
2)我的 产品/业务 能不能帮上忙 , 从而帮他们顺利地完成任务?
【90%以上的信息流文案,用了这5个套路!】2、装备加持
如果说“目标趋近”让人们在意完成任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那么“装备加持” , 则是我们想更好完成任务的外在体现 。
“装备加持”是游戏术语 , 其实就是在 已有装备上添加新配件 , 以提升其属性 。
而在现实中 , 则表现为:对于一款刚到手的高性能新品 , 我们有为其搭配“互补品”的倾向 。
比如:
1)刚到手的iPhoneX , 你愿意花多花几十元去贴一张“上好”的钢化膜;
2)刚收到的逼格满满的砧板 , 你也愿意为其搭配个好看的菜刀;
3)一辆新车到手 , 在销售员的劝导下 , 你还可能购买了倒车雷达、坐垫、车膜、防锈等 。
也就是说 , 为了更好的使用手机 , 我们为手机加持了“钢化膜”;为了更好的完成做饭这个任务 , 我们会为砧板配备更好的菜刀;为了更好的体验新车 , 我们会其加持各种车饰等 。
总之 , 为了完成某个任务 , 我们会购买某项产品;但因为我们有更好完成任务的倾向 , 我们往往还会有装备加持的行为 。
那么 , 营销推广过程中该如何借用这种消费心理呢?
如果你的产品是消费者完成任务的主要产品 , 那就尝试为他们 提供“互补品” , 以帮助其更好完成任务 。
三、与某个人的关系
生而为人 , 在社会上 ,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生活 , 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与其他人进行交互 。
在这个交互过程中 , 我们产生了两个重要倾向:
1、关系维持
200元的单人餐 , 你可能觉得有点小贵 , 但请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呢 , 你对价格可能就不那么敏感了 。
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猜到了——心理账户 。
没错 , 在“关系维持”这个心理账户里 , 你的预算上限远高于自我吃饭花销 。
也就是说 , 在这个账户里 , 你表现的更大方 。
所以 , 无数的文案都是因为 利用了目标受众需要维持的关系 , 从而成功说服他们购买产品 。
比如 , 红星二锅头的文案是这样写的:
用子弹放倒敌人 , 用二锅头放倒兄弟
所以 , 要善于识别哪些关系是消费者要一直维持的 , 然后向他们提供合适的产品 , 帮助他们完成“关系维持”的任务 。
2、关系补偿
关系的补偿来自于“亏欠” 。
一旦我们感觉别人已经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或者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 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 这会促使我们做出补偿对方的行为 。
合作伙伴为了你付出了很多 , 你感恩戴德的同时 , 也感觉欠了太多人情 , 满怀亏欠感 。
所以 , 金茅台的文案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感受 , 它是这样写的:
“我哪有什么远见 , 全靠你的资本壮胆 , 
“我哪懂什么坚强 , 全靠你当年死撑 , 
“我哪懂什么生意 , 全靠你的有情有义 , 
贵人来 , 金茅台”
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 , 孩子开始对自己冷漠 , 你会充满愧疚感 , 你想找机会补偿他 。
以致有个研究发现:高价儿童玩具的主要顾客是那些工作忙碌的成人朋友 。
所以 , 在营销推广中 , 你要善于识别人们的这种心理:
到底是因为什么 , 让消费者产生了对家人、朋友、合作伙伴的亏欠或愧疚?我的产品能不能帮他们缓解这种情感上的压?
四、所处的群体
1、 融入群体
人是社会型动物 , 任何人都不想被孤立在群体之外 , 每个人都有融入群体的渴望 。 但是 , 社会角色的频繁转换带来的新环境、新群体的改变 , 总需要我们学着去慢慢适应和融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