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c店和普通店铺的区别 淘宝c店是干什么的( 三 )


当这些消费者被小样吸引进店后 , 话梅会寄希望于其关注到话梅的“核心产品”——话梅拥有代理权或者稳定供应链的海外小众品牌、本土精品 , 以及部分话梅通过“各类渠道”拿到的大牌正装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化妆品市场 , 拥有第一方货源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 , 对于话梅而言代理的品牌以及其他签约产品都属于此 。
在这两类产品外 , 话梅还有自建品牌“Harmay Concept” , 值得注意的是Harmay Concept的产品主要是化妆棉、洗脸巾等“高复购率产品” 。 随着话梅2020年布局柠檬茶 , 以及在多家门店增设咖啡、吧台空间 , 茶饮甚至餐饮消费成为了话梅新的“付费点” 。 简言之 , 话梅的寄希望于将高度精准的一群人吸引到店中 , 并通过丰富的消费场景和多品类SKU完成“流量变现” 。
实际上 , 流量带给话梅的利好还有租金 。
目前话梅的门店多位于高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方 , 比如在北京话梅分布于三里屯、西单、环球影城 。 而据熟悉商业地产的人士透露 , 在北京和上海的这些核心区域内 , 话梅拿店的租金会比附近部分品牌“略低” 。 “尤其是三里屯店开设后 , 话梅拿店租金优势更为明显 , 因为对于物业方来说 , 话梅会给整个区域引流 。 ”
流量带给话梅的还有供应链环节的话语权 。 从2018年开始 , 多个品牌开始给话梅提供“专属”产品 , 在化妆品市场内 , 以往只有核心线下渠道才能具备这样的“福利” 。 而某本土美妆品牌负责人曾在8月份向虎嗅透露 , 很多新兴国货品牌希望进入话梅渠道 , 但目前圈内的共识是“很难” 。
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最底层的那个流量逻辑:通过小样等产品吸引精准人群 。
两个关键要素 , 正在影响这个逻辑 , 首先是爆款货源充足度 , 其次是SKU丰富度 。 化妆品集合店赛道的火热及随之而来的同质化竞争 , 正在让小样更为“稀缺” 。
拒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1年 , 已经运营的成规模新型化妆品集合店品牌超过25家 , 门店总量已经超过1200家 。 值得玩味的是 , 其中不乏话梅的模仿者 。 某在今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化妆品集合店品牌不仅从设计风格上高度模仿话梅 , 甚至也主打“小样引流” 。
在早些时候 , 该品牌创始人在采访中公开表示 , 小样引流并随之而来的“用户拉新和留存”是化妆品集合店之间竞争的关键点之一 。
更深层的同质化现象 , 也在增加话梅的压力 。 这些化妆品集合店的模式 , 都离不开“全”“快”两个字 。 所有的化妆品集合店都在追求大店模式——尽可能把更多品牌的全品类产品置入其中 , 让消费者在店中可以完成针对化妆护肤需求的“全周期消费” 。 而为了不断吸引消费者 , SKU迭代速度 , 也成为了各家的博弈关键 。 以话梅为例 , 话梅门店SKU月均迭代率约在10%~20%之间 , 而部分低客单价化妆品集合店的迭代速度可以达到30%左右 。
如果只是通过化妆品甚至只是通过小样“引流” , 话梅会遇到更多挑战 。 2021年海运价格上涨后 , 部分海外化妆品供应链受到影响 。 一位长期深耕化妆品贸易的供货方对虎嗅表示 , 化妆品渠道(包含线上和线下)都需要“货源”驱动 , 通过更优质、更便宜的货物 , 吸引更多消费者 , 并基于更多需求量“倒逼”供货方给出更低价格 。 “海运价格上涨、原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生产区用工荒 , 让化妆品正装、小样都受到冲击 。 ”
据该人士透露 , 2020年以来化妆品集合店的竞争加剧 , 让一些小样和正装的稀缺度已经明显提高 , 多个品牌都增设了负责海外找货的专员 , 但今年市场更为复杂 , 在这种不确定性下 , 理性的品牌会思考“小样之外的玩法” 。
进化为一个IP化的“消费场”可能是话梅的出路 。 在今年早些时候 , 咖啡圈内曾传出话梅希望收购咖啡品牌或茶饮品牌的消息 。 而在最新的话梅门店中 , 你甚至可以看到咖啡圈“第三空间”理念的影子——话梅开设了露台、吧台、沙发……但这真的是最好的出路么?毕竟 , 在隔壁咖啡圈 , Manner等一众新势力正在放弃“第三空间”理念 。
或许 , 眼下话梅需要探索的 , 依然是自始至终萦绕其身的本质问题:如何解决以大牌小样和正装为根本的供应链?茶饮和咖啡恐非舒适区:就在话梅新门店北侧75米处 , 三顿半线下门店在9月刚刚营业 , 而奈雪、喜茶、Manner的经历无一不告诉话梅——茶饮和咖啡的供应链挑战绝非简单考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