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本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 , 出现了“她觉得自己既勇敢又聪明”“他假装受感动而低下脑袋 , 思索着所有这些既不一致又不舒服的问题”“经过这一次从来没有过的血的教训”等译文 。然而 , 恰恰是这种力图忠实于原著的翻译 , 偏离了老舍在语言艺术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 “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东方本希冀通过归纳运用老舍原词回归作品原貌 , 但是词汇的集合淡化了作品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审美形式 , 将复杂的文学创作机制简单化 , 产生了语言碎片化的瑕疵 。
回译过程中 , 一个译面对应多个译心很常见 。2017年 , 翻译、作家毕冰宾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 , 翻译浦爱德版《四世同堂》中文稿佚失部分 , 2018年出版(以下统称“人文本”) 。
比较来看 , 人文本修订了东方本存在的多处错译 。比如 , 东方本中“她的嘴唇像肉铺里的娘们儿一样 , 已经习惯于染上鲜血 。”原文为“Her lips looked like the ladles in butcher's shops that are used to dip blood.”单词ladles是ladle的复数形式 , 长柄勺之意 , 而非lady的复数形式ladies 。人文本译为“她的嘴唇涂得血红 , 看着就像肉铺里血的长把儿勺子” , 显然更为恰切 。这种恰切不仅源于对词语更为精准的识别 , 还来自对老舍的深刻理解 。老舍塑造了诸多善良宽厚的店铺掌柜形象 , “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 《正红旗下》中开肉铺的王老掌柜便是个典型的勤劳、耿直形象 。因此 , 老舍怎么会把妖艳无耻的女特务与肉铺老板娘画上等号呢?
再如 , 东方本中“拒绝吃共和面的时候 , 她的小眼要喷出火来 , 似乎是对家人说 , 她的小生命有自己的尊严——她不吃 , 希望猪与狗也别吃” , 原文为“When she refused to eat Republic flour, the little eyes would spit fire as if to say to the family that she had the dignity of her little life —— she would not eat that which the dogs and pigs would not eat.” 在此 , “which the dogs and pigs would not eat”与“that”构成的是修饰关系 , 其中并无“希望”与“别”这两个词 。且在《饥荒》第七回至第八回中 , 老舍写道 , 凭粮证供应的共和面成为市民赖以生存的食物 , “又酸又霉 , 又涩又臭”“人已变成了猪!”对此 , 人文本译为“她的小生命也有尊严 , 她不吃那个连猪狗都不吃的共和面” , 似更为妥帖 。
毕冰宾翻译的第二步是“在译文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 译者要‘扮演老舍’” , 即学者冯明惠提出的“译者须了解原作者及其所处之社会背景 , 更须体验原作者的心理过程” 。毕冰宾敏锐地发现老舍原著中的京腔京韵并非表面化的市井北京话 , 而是富有北京特色的普通话 , 且随时代变化具有融合性与发展性 , 他倾向于把握老舍词句意蕴特点而非单个字词 。
于是 , 在翻译行文风格方面 , 东方本与人文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文本在叹词、称谓、时代性用词等细节方面未做到东方本入微的还原状态 , 但构成了“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京味儿 。前文提及的东方本译例 , 人文本译为“她觉得自己简直是智勇双全”“他假装受到了感动 , 低下头去 , 他要厘清头绪 , 想清楚这些令他难受的事儿”“在这次空前的血的教训之后” , 更符合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 , 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 , 平易而不粗俗 , 精致而不雕琢”的特点 。
钱先生的“悔过书”颇为考验译者功力 , 人文本运用了文白结合的译法 , “世上本无完人 , 故人人都应时常认错 。承认过失非但不可耻 , 反而可敬 。”简明古雅 , 符合人物身份 , 堪称完美 。东方本译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 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反省自己的错误 。承认自己的缺点 , 没什么可耻的 , 相反倒是可敬的 。”在语义上并无差错 , 却淡白如水 , 缺少了老舍推崇的“写东西一定要精炼、含蓄” 。
推荐阅读
- 电脑上的浏览器主页无法修改 首页无法修改
- 李小龙到底怎么死的 李李小龙是怎么死的
- 倡议书的格式写法 倡议书的写法
- 如何写一篇惊艳的财务工作总结? 财务部工作总结
- 男孩追女孩的4个方法分享
- 男生追女生做好这些功课,单身?不存在的
- 从来没有不会聊天的人,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而已
- ?会这样说话的男生都有女朋友了,开口就能吸引女生
- 为何正月里不能剃头 正月里不能理发
- 掌握提炼卖点的这5个法则 宝贝卖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