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传统民俗和气候特点 白露的风俗食物( 三 )


1、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 。白露时节,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此时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
2、采十白
在浙江温州、苍南、平阳等地区,民间有“采十白”的习俗 。人们抓住白露节气这一天,去田野间采集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茅甘、白木槿和白毛苦等,以期与“白露”的形名相应,然后拿来烹制草药煨乌骨白毛鸡或者鸭子等,以达到滋补身体、祛除风气的效用 。
3、祭禹王
白露时节还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菩萨” 。
白露以后,鱼肥蟹膘,为了能在捕捞时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 。
4、酿白露酒
苏浙地区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
5、饮白露茶
我国一些地区还有饮白露茶的习俗 。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
6、吃番薯
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 。
白露养生指南
1、“白露到!之一件事就是养肺!”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 。秋天是养肺润肺的更佳时机,只有养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肾气充足少生病 。
2、白露过后吃什么?
古代医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生,长夏应脾而变,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
整个节气的饮食养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因而中医有“夏天(清)补心,长夏(淡)补脾”之说 。
我国一贯有“秋季进补”的习俗,但进补之前更好先把脾胃调理好 。
这个时候人们的脾胃本就虚弱,若过食寒凉之物只会“火上浇油”,引起腹泻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
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
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
可多吃点:粳米、籼米、玉米、薏米、番薯、豆腐等 。
白露节气,秋意渐浓 。我们终于要告别夏季炙热的阳光,迎来风轻云淡,天高水长的秋天了 。
这也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更大的一个节气,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勤换衣物,合理进补,加强锻炼身体 。
3、白露当养阴
白露,即白色的露珠 。根据阴阳五行规律来说,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其色白,所以白主要是指秋季;露则是指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是指秋季此时阴气在渐渐加重,早晨在路旁的树叶上可以看到露珠 。
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云:“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 。
4、白露运动,动静结合
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更佳时间,此时气候宜人,天高气爽,动静相宜,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登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让生物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节气 。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做到动静结合,动静和谐 。
5、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体 。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更好出门带一件外套 。
面料以纯丝、纯棉或混纺为好,防凉又止燥 。还要注意腰腹部、膝关节保暖,不要“刻意”露出后背和肚脐 。夜晚要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十分必要 。由于“白露”后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因此衣物可以单薄些,薄而不露,适当“秋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