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是陆地还是水里的动物 鳄鱼是什么类动物( 二 )


白垩纪末大灭世是由天外来客引起的,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不知多少年,光合作用几乎停止,以此为基础的绿色食物链随即崩溃,导致陆地和浅海的顶级掠食者恐龙和沧龙绝灭 。然而,在绿色食物链崩溃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有大量死亡有机质被冲进河道,褐色食物链一直维持着,养活了一些小鱼小蟹,鳄鱼就靠这些撑到了新生代的黎明 。
恐龙时代的鳄鱼:帝王肌鳄,可长达10米以上
恐龙灭绝以后,哺乳动物用了2000万年的时间打败了试图复兴的爬行动物和同样在抢生态位的鸟类,成为大地的唯一主宰,然而鳄鱼却守住了淡水长达6600万年 。
生理耐受力是关键
淡水生态系统由于生产力低、环境不稳定而且高度孤立等原因,实在不是适合长期孕育大型生物的地方 。
首先是生产力低 。水中植物产量比陆地上低,假设热带雨林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产量)为100,温带草原就是50,淡水只有10左右 。由于水流的不稳定,浮游植物漂浮在水中随时面临各种危险,而大地则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植物作为生产者,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在食物丰富的环境中,代谢率高且活动能力较强的哺乳动物占优势,而食物匮乏的环境相对适合代谢率较低的爬行动物 。
食鱼鳄
然而,生产力低绝不是淡水中缺乏大型哺乳动物的主因 。淡水植物产量虽低,但还是比海洋高,热带海洋初级生产力只相当于淡水的一半到三分之二 。这是因为,淡水生物死后遗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可以作为养料反哺植物,这点与陆地上类似;而海洋生物的遗体会落入海底,浮游植物根本吸收不到 。
其次是环境不稳定 。与陆地、海洋相比,淡水环境是极端不稳定的,洪涝、干旱和水质变差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与陆地和海洋生物相比,淡水生物特别容易断粮 。河流和湖泊几千年间就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仅以我国为例,近几千年来黄河发生了26次改道,古泗水和云梦大泽消失 。几千年对人类来说很漫长,对生物演化来说只是一瞬间,陆地和海洋虽然会因板块漂移而发生改变,但在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都还是相对稳定的 。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淡水系统的高度孤立 。陆地和海洋也不见得总是那么稳定,但它们都是连续的;而淡水是孤立的,彼此间为陆地和海洋所阻隔 。陆地某地环境变差了,动物可以迁往别处 。海洋动物迁徙更方便,因为全球海洋都连成一片,而且游泳比奔跑省力 。
塞伦盖蒂大迁徙
例如,每年5-9月是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的旱季,青草枯萎,成千上万的斑马和牛羚就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保护区,到10月雨季来临再迁回来 。受上升洋流的影响,南极海域养料富足,浮游生物繁盛,这里每年夏天都吸引大量的鲸和海豹前来觅食 。
相反,一旦某个河湖消失,里面的生物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偏偏在三大系统中,淡水还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的 。
基于上述原因,大型动物要想在淡水中长期生存,必须具备两个本领:一是迁徙到安全避难所的能力,二是抗饿或开发新食物资源的能力 。
淡水哺乳动物除海牛和海豚外都具备跨越陆地迁徙的能力,淡水海牛和海豚可以到河流入海口暂避,而且它们只生活在最稳定的几条大河——亚马逊河、长江等 。河马、海牛的代谢率异常低,如河马只需要吃相同大小的纯陆生食草动物(犀牛)的一半就足以满足需求了 。水獭是高度机会主义的捕食者,除鱼虾蟹外,还可以捕食青蛙、鸟类和啮齿动物 。
尼罗鳄
然而,将这两方面本领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还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鳄鱼 。鳄鱼既能跨越陆地,又能在海里长途跋涉,迁徙能力比任何一种水栖哺乳动物都强 。如果到处都找不到水源,它们还有最后一招看家本领,就是在河底的淤泥里挖洞(有时深达8-10米!),在洞里等待雨水的降临 。
作为变温的爬行动物,鳄鱼代谢率很低,它们只需要少量食物就可以生存很久,这也是大型哺乳动物不具备的能力 。成年鳄鱼可以不吃不喝,躲在淤泥下几个月不会饿死 。这种非比寻常的生理耐受力,就是鳄鱼征服淡水的关键 。
泽鳄
现在回答为什么淡水中缺乏大型食肉兽类 。河马和海牛为适应淡水生活,将自己的代谢率降得很低,但它们是食草动物,食物唾手可得,食肉兽类就必须保持像水獭那样的高代谢率才能抓住鱼虾蟹,并兼顾维持体温 。而淡水中食物匮乏且非常不稳定,很难养活大型食肉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