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罗氏族谱大全( 二 )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 , 以加强家族团结 , 巩固家族制度 。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 , 祖宗一人所自出也 。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 , 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 。人以祖宗之身为身 , 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 。一族之内 , 俊秀者尊之 , 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 , 立身行道 , 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 , 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 , 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 , 相与救助之 , 赈恤之 , 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 , 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 , 幼者慈之 , 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 , 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 , 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 , 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 , 移孝作忠 , 毁家抒难 , 舍“小我”为“大我” , 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 , 其后裔罗桢 , 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 , “于兹倭奴人寇 , 兵气嚣然 , 犹谋纂明世次 , 敬宗收族” , 以“率循宣义遗训 , 昭示族人” , “收抗日自卫之功 , 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
民国三十年 , 新化《罗氏通谱》纂成 , 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 , “各本敬宗收族之旨 , 益坚团结 , 共体时艰 , 以发扬民族精神 , 奠国家于磐石之安” 。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 , 是一师同学 , ***左派 , 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 , 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 , 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 , 且国际往来愈频繁 , 视野愈广大 , 天下一家 , 期诸实现 。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 , 今兼以爱异族异人 。民胞物与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 , 固未可以厚非 。惟是天下之平 , 基于国治;一国之治 , 基于家齐 。而国为家之积 , 虽世界纵跻于大同 , 而家未必即废 。故敬宗敦族 , 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 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 , 而漠然忽视宗族也 。”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 , 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 , 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 , 又何可限量!”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 , 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 , 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 “朝夕不遑 , 熙攘其间 , 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 , 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 , 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 , 头一个以罗为姓 , 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 , 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 。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 , 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 。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 , 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 。罗国子孙流离散徙 , 罔知所宗 , 乘幸蒙秦国擢用 , 授爵封邑 。乘辞不受 , 乞复罗国 , 并迁都楚南之枝江 。因南北争夺 , 迄无了期 , 乃追寻源流 , 辑为家乘 。念罗国之后 , 遂定以国为氏 , 记录大略 , 以识前人之功德 , 以履后裔之孝思 , 永垂千世云尔 。”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 , 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
宋代罗颖 , 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 , 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 。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 , 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 , 这时他已年高八旬 , 老而有病 , 推辞不掉 , “焚香涓吉从事” 。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 , 主修江西《秀川族谱》 , 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 。到了清代 , 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 。至于近代一些学者 , 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 。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 , 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的老师罗元鲲 , 与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 , 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