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二 )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 , 只有刻苦自励 , 推陈翻新 ,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 , 不断推陈翻新 , 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 。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 , 好了 , 这节课目的达到了 , 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 , 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 , 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
师:对 。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 , 光说不练”哪 。对 , 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再看1-7段的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 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
师:那么 , 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 , 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
师:好 。我再问一下 , 3个修改的例子中 , 有没有越改越好 , 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 , 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
生:有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 , 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 , 分析一下 。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
生读 。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 , 有的修改会失色 , 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 , 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 , 不仅是修改字词 , 在文字上推敲 , 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师:对 , 这句话非常关键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 , 它告诉我们 , 在语言文字“推敲”时 , 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 , 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 , 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
师:读得很好 。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 。读一遍 。
师:好 。这样 , 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 , 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 , 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
师:对 , 这才是的关键 。
六、运用
师:好 , 有了这样一个原则 , 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 , 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 , 咬一番 , 嚼一番 , 咬出感情 , 嚼出味道来 , 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 , 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 , 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
“春风”不是无情物 , 吹绿万物萌生机 。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 。“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 , 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 , 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 , 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 。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