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 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 , 言辞虽恭 , 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 , 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 , “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 , 侥幸而已 , 但却绝不认错 , 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 , 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
3、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 , 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 , 要他下令除掉刘邦 , 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 , 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 , 虽然阴狠 , 却并不示明 , 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 , 而项伯又出面援救 , 终于不了了之 。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 , 情节已趋缓和 , “舞剑”事件发生 , 形势再度紧张起来 , 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 , 故事推向高潮 。
成语是“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 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 , 师生共同订正 。
2、分角色朗读课文 , 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 , 形神兼备 。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 , 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 , 紧张的形势 , 急迫的心态 , 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 , “侧其盾以撞 , 卫士仆地” , “立而饮之” , “拔剑切而叹之” , 无所顾忌 , 无所畏惧 , 何等英武 。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 , 头发上指 , 目眺尽裂” , 着墨不多 , 却极为传神 。
浓墨重彩写樊哙 , 既衬托了项羽、刘邦 , 更突出了张良 。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 , 刘邦信而用之 , 项羽感其“义” , 赞其“勇” , 赐酒、赐意、赐坐 , 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 , 一切全由张良策划 , 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 , “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 , 对不对?如有区别 , 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 , 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在于辩解 , 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 , 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 , 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 , 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 刑人如恐不胜 , 天下皆叛之” , 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 , 沛公虽然先人咸阳 , 却又“还军霸上 , 以待大王来” , 言沛公“劳苦功高” , 责项羽“听细说欲” 。从策略上看 , “以攻为守” 。
5、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
6、完成“思考和练习”二、四两题 。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 , 疏通文字 。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 , 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 , 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 , 纠正误读误释:
“人方为刀俎 , 我为鱼肉”:成语 , 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 , 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
“道苦阳间行 。”(间 , 从小路道)
推荐阅读
- 高一语文教材备课教案新编五篇
- 舞蹈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高一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 榆树什么时候移栽成活率高一点 榆树什么时候移栽成活率高
- 高一上学期自我鉴定200字 高一上学期自我鉴定
- 国际妇女节走心祝福语文案100句
- 祝妇女节快乐的祝福语 2021最新妇女节快乐祝福语文案
- 2021最新妇女节祝福语文案简短
- 冬天的美景高一满分作文800字
- 冬天的景色满分作文高一800字
- 描写冬天景色的优秀作文 冬天的景色优秀作文高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