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教案教材新编五篇(12)


“沛公不胜格构 。”(广不胜相构” , 指酒醉 , 以“拒构”借代酒水 。)
“再拜献大王足一F 。”(再拜 , 两次行礼 , 表示敬重;“足下” , 古代敬词 , 用来指称对方 。)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 , 古代骂人的话 , 小子 , 没出息的东西 。)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 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 , 只带四个亲信随从 , 一是叮嘱张良 , 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 , 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 , 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 , 目的也在此 。)
3、提问:张良献礼 , 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 , 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 , 后患无穷 , 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 , 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工牛“‘置之地” , 而且“拔剑撞而破之” , 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 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 , “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 , 是尾声 。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 , 他多谋善断 , 精通韬略 , 临变不惊 , 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 , 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 , 欺骗楚王 , 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 , 周密的准备 , 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 , 张良出 , 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备项羽 , 口径一致 , 由辩解进而反法 , 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 , 一方无备 , 结局合乎情理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 , 很不策略 , 但并不明确否定 , 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 , 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 , 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 , 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 , 项羽称为“亚父” , 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 , 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 , 并不完全了解 , 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 , 他在席上“数目项王 , 举玉玦以示之者三” , 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 , 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 , 但他既不知人 , 也不知己 , 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 , 两人举足轻重 , 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 , 两人毕竟只是谋臣 , 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 , 是项羽和刘邦 。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 。缺乏政治远见 , 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
项伯说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不义也” , 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 , 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 , 此亡秦之续也” , 虽然语言尖锐 , 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 , 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 , 又图虚名 , 既准备_怀王之约 , 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不用范增之计 , 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 , 迷信武力 , 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 , 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 , 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 , 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_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 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 , 如不畏强暴 , 不用阴谋等等 , 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