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古今文明礼仪常识( 五 )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 。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 。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 。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 。通两得中合宜 。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 。行礼人乾坤合德 。
摘要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目录[隐藏]? 起源 ? 中国礼仪之争 ? 发展史编辑摘要目录-[ 隐藏 ]1起源 2之争 3发展史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
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 。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之争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 。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 。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 。
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发展史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 。
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 。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
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 。
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
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
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 。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