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史料过于简略: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 , 《蜀书》仅得十五卷 , 较魏、吴两书更简 。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 。陈寿写《三国志》时 , 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 , 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 , 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蜀汉既没有史官 , 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 , 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 。陈寿费了很大气力 , 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 , 《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 , 记载都十分简略 , 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
取材精审 。《三国志》取材精审 。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 , 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 , 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 。对孙策之死 , 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 , 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以至重伤而死 。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 , 慎重选择的态度 。
行文简洁:《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 。它常用简洁的笔墨 , 写出传神的人物 。《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 , 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 , 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 , “先主方食 , 失匕箸”的记载 , 使刘备韬晦的心情 , 跃然纸上 。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 , “方作书 , 落笔于地”的情态 , 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 。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 , 大多着墨不多 , 却栩栩如生 。
品题人物: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 。他说刘备是英雄 , 曹操是超世之英杰 , 孙策、孙权是英杰 , 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 , 庞统 , 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 , 董和、刘巴是令士 , 和洽、常林是美士 , 徐邈、胡质是彦士 , 王粲、秦宓是才士 , 关羽、张飞、程普 , 黄盖是虎臣 , 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 , 张辽、乐进是良将 , 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
良史之才: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 与前三史一样 , 也是私人修史 。他死后 , 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 , 辞多劝诫 , 朋乎得失 , 有益风化 , 虽文艳不若相如 , 而质直过之 , 愿垂采录 。”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 , 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陈寿叙事简略 , 三书很少重复 , 记事翔实 。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 , 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 , 扬善而不隐蔽缺点 。陈寿所处时代 , 各种政治关系复杂 , 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 , 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 , 但措词微而不诬 , 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 。如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许昌 , 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不臣之举 。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 , 这是隐讳 。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 , 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 这就是微词了 。另外 , 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 , 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 , 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 。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
人物争议: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 , 在承认陈寿“善叙事 , 有良史之才”的同时 , 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 。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 , 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 , 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 , 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 , 谡为诸葛亮所诛 , 寿父亦坐被髡 , 诸葛瞻又轻寿 。寿为亮立传 , 谓亮将略非长 , 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 , 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之 。”
推荐阅读
- 福利特权 [新游预告]《英雄三国志》上线送VIP10、红将马超
- 五种不同的住宅风水解说
- 三国志幻想大陆灵宠之墟怎么打,帮助升级的技巧
- 佛教六花之一的鸡蛋花有何价值? 鸡蛋花的作用
- 中国十大奸臣之一秦桧是怎么死的 秦桧怎么死的
- 屡战屡败终成功,知人善任稳中求 三国志先主传
- 三国志9隐藏城市大宛在哪
- Excel如何正确输入分数? 2分之一怎么打
- 少年三国志零黄巾之战100关通关攻略,图文攻略666
- 三国志战略版S3前期魏国哪些武将要拆-S3前期魏国武将拆留选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