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 史书三国志( 四 )


赵翼也为陈寿的曲笔作了历史考辩 , 指出:“盖寿修书在晋时 , 故于魏、晋革易之处 , 不得不多所回护 。而魏之承汉 , 与晋之承魏 , 一也 。既欲为晋回护 , 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 当然 , 也有可能是陈寿所参考的魏、晋资料原来就是这样记载 , 陈寿未作订正 , 也不敢妄加篡改的 。为陈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 , 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修史者顾忌更多的实际背景 , 是可以理解的 。
毋庸置疑 , 修史贵真实 , 不虚美 , 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 , 曲笔是不足为训的 。应当看到 , 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 , 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 。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 , 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钱大昕所说:“然吾所以重承祚者 , 又在乎叙事之可信 。盖史臣载笔 , 事久则议论易公 , 世近见闻必确 。三国介汉晋之间 , 首尾相涉 , 垂及百年 , 两史有违失者 , 往往赖此书正之……予性喜史学 , 马班而外 , 即推此书 , 以为过于范(晔)、欧阳(修) 。”(《三国志辩疑序》)
陈寿的《三国志》是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记载 , 重点也是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历史为主 , 并不是以晋朝结束三国统一为主 , 对三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记载简略 。这不是陈寿故意维护魏晋 , 不顾历史事实 , 因为当时王隐的《魏书》是记载魏国历史为主 , 陈寿在创作《三国志》时没有完全局限于魏国历史 , 也是不愿与王隐的著作重复 , 他没有过多记录司马氏的所作所为 , 是因为当时晋朝正在准备《晋书》的创作 , 正为年限起始争论 , 但是已经着手准备了 , 张华、杜预也都推荐了陈寿参加《晋书》创作 。陈寿在写三国历史时 , 不过多写司马氏是不愿与当时《晋书》的创作准备工作冲突 , 在陈寿书中虽然没有记述司马氏的隐讳 , 但是也没有记载司马氏的很多历史功绩、言行 , 不能说他是故意为司马氏回护 。陈寿的《三国志》以东汉末到三国的中期为主 , 总体上是真实可以相信的 。
作者介绍:
个人简介:陈寿(233-297) , 字承祚 , 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西晋史学家 。他少好学 , 就有志于史学事业 , 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 , 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 , 宦官黄皓专权 , 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 , 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 , 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 。280年 , 西晋灭东吴 , 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 , 开始撰写《三国志》 。
成书过程:陈寿写《三国志》以前 , 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 , 如王沈(?-266)的《魏书》 , 鱼豢的《魏略》 , 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 , 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当时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 , 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 , 编写蜀史 。《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 , 加上他是私人著述 , 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阅读《三国志》时 , 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 , 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 , 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 , 只好借助于《晋书》 。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 , 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 , 可惜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 。
【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 史书三国志】相关注本
注者介绍:出生
裴松之(372-451) , 字世期 ,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 , 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 , 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 。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 , 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 。后博览典籍 , 学识日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