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示范课教学反思最终草稿( 四 )


最后 , 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 , 达成度要高 。对一些知识点 , 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 , 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 , 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 , 从而一笔带过 , 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 , 并不是马上就接受 。例如 , 刚开学初在讲“单位换算” , 第一个班级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 , 但后来发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错误颇多 , 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 , 后来在学生的反馈中才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搞懂 。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 , 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 , 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 达到共识 。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 。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 , (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 , 教师激情是否高涨 , 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涨 。同时 , 内容怎样处理 , 顺序如何调查 , 语言怎样运用 , 教学手段如何利用 , 课堂结构如何布局 , 学生兴趣怎样激发 , 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如何构建等 。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 , 兼顾两头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 , 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 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 ,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 加强课后辅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和帮助 , 帮他们树立信心 。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 。注重学法指导 , 初中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 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 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 , 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 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所以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 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而在教学过程中 , 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
最后教学方式形式多样 ,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 , 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 为“一支粉笔 , 一张嘴 ,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 , 分组讨论 , 要求学生查资料 , 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 , 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 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 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 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 , 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 , 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 , 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 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 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 , 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 , 两者协调配合 , 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及时的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 认真地思考遇到的问题 ,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 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 , 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 。力争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 。
中学物理示范课教学反思最终草稿5
本月中旬进行了期中考 ,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及重力 , 弹力为考查的重点 , 期中考后又进行了摩擦力的教学 , 并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章进行了单元测试 , 从两次力学知识的测试情况来看 , 大部分学生在力学的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掌握得很不牢固 。对这三种力 , 我们一直强调大小及方向 , 但很多学生还是只顾大小 , 无论方向 。弹力是高中新介绍的一种力 , 从它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 。从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形变要恢复原状的产生的一种力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书放在桌面上受到支持力的作用是由于桌面形变而产生的 , 我便总结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弹力作用 , 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是由于另一个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不是由于自身形变产生的)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难点 , 也是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之前 , 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 , 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 。而方向的制定是难上加难;在相接触的两上物体间 , 判断其中一个物体摩擦力方向 , 要先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物 , 判断这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趋势的方向 。在这里 , 我同时强调学生记住了一些曲型的常见的例题 , 用这些题的分析方法 , 解题思路套用其他类似的习题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