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知识
--------------------------------------------------------------------------------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 。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 。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 。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 。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 。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 。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 。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 。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
1,零
在很早的时候,以为“1”是“数字字符表”的开始,并且它进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数字 。这些数字的作用是,对那些真实存在的物体,如苹果、香蕉、梨等进行计数 。直到后来,才学会,当盒子里边已经没有苹果时,如何计数里边的苹果数 。
2,数字系统
数字系统是一种处理“多少”的方法 。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复杂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
3,π
π是数学中最著名的数 。忘记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数也不会忘记它,π总是出现在名单中的第一个位置 。如果数字也有奥斯卡奖,那么π肯定每年都会得奖 。
π或者pi,是圆周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 。它的值,即这两个长度之间的比值,不取决于圆周的大小 。无论圆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恒定不变的 。π产生于圆周,但是在数学中它却无处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圆周毫不相关的地方 。
4,代数
代数给了一种崭新的解决间题的方式,一种“回旋”的演年方法 。这种“回旋”是“反向思维”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当给数字25加上17时,结果将是42 。这是正向思维 。这些数,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加起来 。
但是,假如已经知道了答案42,并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即现在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数和25相加得42 。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维 。想要知道未知数x的值,它满足等式25+x=42,然后,只需将42减去25便可知道答案 。
5,函数
莱昂哈德·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例如:y?=?F(x),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
1. 国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选择了我最喜欢闲趣饼干,我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我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我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我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我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我收获真多啊,我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2.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我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我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我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我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5. 三(4) 何超 今天,我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我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我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6. 加法和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 7. 三(4) 壮怡 现在,我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公交车靠第一站时,我看见有8个人上了车,而第二站上了3个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数的两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几个人呢? 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8.<24时记时法> 三(3) 叶飞洋 24时记时法真是无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我是怎样过周末的吧::首先,7:30起床,然后7:45---8:00洗脸,8:00---8:15吃早饭,8:15---9:15做作业,9:15---10:30看电视,10:30---11:00吃中饭,11:00---15:00睡午觉,15:00---16:00玩,16:00---17:30看动画片,17:30---18:00吃晚饭,18:00---20:00看电视,20:00---21:00打电脑,21:00睡觉.24时记时法是不是很伟大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也一定要写一篇这样的日记哦! 9.积少成多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
推荐阅读
- 二年级常识知识大全集 二年级数学常识大全集
- 三年级数学趣味小知识 关于三年级天才数学小知识
- 学校总务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学校总务工作汇报总结
- 2023沈阳铁西区卫工街第一小学幼升小普查报名时间及方式
- 温州龙港市江山小学附属幼儿园2023年秋季招生公告
- 温州龙港市江山小学附属幼儿园2023年秋招对象+报名指南
- 2023杭州公办小学现场信息核验时需要带什么材料?
- 小学生劳动心得体会 小学生劳动心得体会家长评语
- 小学毕业班工作总结报告 学校毕业班工作总结报告
- 硚口区水厂路幼儿园2021年招生 硚口水厂路小学对口片区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