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湿病的偏方 让你告别风湿病( 三 )


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许多种类结构不同 , 作用各异的药物 。 它们的共性是起效比较慢 , 有一定蓄积作用 , 故停药后 , 作用消失也较慢 , 仍可维持一段时间 。 它们并无直接消炎止痛作用 , 但通过不同的机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制作用 。 因而 , 也可以改善关节肿胀 , 疼痛 , 僵直和减轻系统性症状 , 降低急性期反应蛋白 , 血沉 。 如使用时间较长 , 也可改善其他免疫指标 , 如RF , ANA等 。 有的尚可使放射影像得到改善 。 DMARDs类的药物包括有抗疟药-氯喹、羟氯喹 , 柳氮磺胺吡啶 , 甲氨蝶呤 , 硫唑嘌呤 , 环磷酰氨 , 青霉胺 , 金制剂 , 环孢素A及来氟米特 。
(肝 , 肾 , 膀胱 , 肺 , 胃肠 , 生殖腺)和组织(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 , 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
4. 其它
其它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
(1) 云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 抑制胶原酶的活性 , 防止软骨分解和破坏 , 抑制破骨细胞 。 可消炎 , 镇痛 。
(2) 雷公藤总甙:抑制T、B细胞增殖 , 抑制T-细胞产生IL-2及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 抑制前列腺素产生 。 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
其他措施
风湿病患者 , 除药物治疗外 , 对血中有很多循环免疫复合物 , 有高免疫球蛋白 , 可选用免疫吸附及血浆清除疗法;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 , RF , 等 。 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 , 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 。 从而改善T , 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 , 降低血液粘滞度 , 疏通微循环 , 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
手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 早期可作滑膜切除术 , 晚期可作关节置换术 , 或肌腱修复或转移术 。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风湿与类风湿疾病有哪些区别
有很多人会把风湿病与类风湿病弄混搅 , 以为是同一种疾病 , 虽然它们的名字差不多 , 但其实本质是不一样的 。 有很多患者在对于风湿和类风湿的治疗上 , 常常出现误诊 , 因此加重了疾病 。
1、发病情况
风湿性关节炎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 , 男女比例相当 。 类风湿关节炎以中年女性多见 。
2、实验室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抗O高 ,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类风湿因子高 , CCp、AKA会出现阳性 。
3、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累及大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 , 不造成关节的畸形 。 还有环形红斑、舞蹈症、心脏炎的症状 。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 , 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 , 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 。 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的内脏病变 。
4、病因
风湿性关节炎是链球菌感染造成 , 而类风湿关节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 。
5、预后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关节无变形遗留 。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会出现关节畸形 。
治疗风湿病的中医偏方
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 , 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 , 通经活络 , 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 。 现将常用膏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橡皮贴膏)
功能驱风散寒 , 除湿通络 , 活血止痛 。 使用时先将皮肤用温水清洗擦干 , 贴于患处 , 用手掌将膏药按摩 , 使其粘在皮肤上 。 凡对橡皮膏过敏 , 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 , 不宜贴用 。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关节止痛膏等 。 临床可任选一种使用 。
(2)武力拔寒散(散剂)
功能祛风除湿 , 通阳活血 , 止痛消肿 。 用时取药适量 , 以鸡蛋清略加温开水或人乳与药调成糊状 , 分摊在蜡纸上 , 贴于穴位或患处 。 使用时注意忌生冷 , 不可内服 。 皮肤贴药处10天内不可用水洗 。 脐轮、脚心等处不可贴用 。 儿童、体弱及浮肿者忌用 。
(3)狗皮膏(膏药)
功能祛风散寒除湿 , 舒筋活络止痛 。 使用时将膏药加温软化后 , 贴于患处 。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万灵筋骨膏、追风膏、老鹳草膏等 , 亦可选用 。
(4)五虎散(散剂)
功能与武力拔寒散相同 , 使用时以白酒调匀 , 敷于患处 。 除外敷外 , 本散也可内服 。 每次6g , 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
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 。 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散寒祛湿 , 消肿止痛的作用 。 也是治疗风湿的土方之一 。

推荐阅读